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重庆晚报

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组图)

2003年,邓邦茂二儿子在直港大道结婚时的合影

邓邦财(左)一家翻看清代的邓氏族谱

1987年,邓邦茂一家和邓老太爷(前排中)的合影

邓邦茂夫妇透过老照片,回味他们走过的路

直辖十年,人人重庆。

  直辖十年,从乡村到城市,变化无处不在。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越修越多,大桥道路越来越宽阔,最重要的变化是直辖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舒心。

  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寻常的市民家庭——邓家,透过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细小的生活故事,展现一个普通家庭直辖十年的变迁,他们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邓家简介

  邓家祖上在北碚区石坝镇芝麻滩,算个人口多的大家庭。


  老太爷邓廷祥生于1911年,是个精明的农民。老太爷年轻时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解放前,他倒卖过大米,俗称“挑二斗”。虽然收入不多,养活一大家人没问题。

  邓老太爷有8个子女,六男二女。按邓家祖上的家谱记载,下一辈男丁辈份为“邦”字,以“财、源、茂、盛、久、长”等排序。

  半个世纪以来,邓家有7兄弟姊妹先后离开了老家石坝镇。如今,只有老大邓邦财还住在离石坝镇不远的柳荫镇,但他早已不是农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二邓邦源到云南当司机,如今有三个孩子,一男二女。大女儿高中毕业进了当地化肥厂,女婿是公务员。二女前几年到美国读书,嫁人,已有个1岁多的外孙。儿子高中毕业后,进云南昆明某汽车修理厂当工人,如今在云南搞运输。

  老三邓邦茂现住在两路口附近的嘉陵新村50号。1998年,他从重庆铁路分局行政部门退休。

  老四邓邦盛初中毕业后当兵,后提干,如今已退休,居住北京。他有个儿子,在一家跨国公司驻华机构工作,很少回重庆老家。

  老五邓邦久初中毕业后,进砖窑厂当工人,后到主城,成了邓家最早的农民小老板。邓邦久一儿一女,都已成家,并有了外孙和孙子。

  前几年,老家就剩六弟邓邦长。他也近花甲之年,与大哥的长女岁数差不多。邓邦长小时得过小儿麻痹症,手脚不方便。近几年,他在北碚某小区当物业管理员。

  邓家的账单

  67岁的邓邦茂是个细心的人,喜欢记录。他自建了“家庭档案”,一家每次大的事件都有案可查。

  家庭档案分图片和文字两部分。文字部分,按时间顺序、功能不同,分别收录有:他参加工作以来的任命书、各种证件,其中还包括调资通知单、职务、岗位、职称变更人事命令等“红头文件”。另外还有一本特殊的硬面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是儿子结婚时筹备婚礼的花费清单;照片档案有6大本。每本都有数十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卷都有详细的总目录,分张说明,照片拍摄于何年、何月、何地,都写得清清楚楚。

  “6月18日是重庆直辖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重庆变化巨大,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谈起。”邓邦茂感慨到。

  婚礼账单

  邓邦财是邓家的老大,他第二次结婚是1961年,正赶上饥荒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结婚哪有钱办酒席?!

  邓邦源初中毕业分配到云南昆明汽车总站,先后在昆明、玉溪等地当司机,他攒“小金库”那年,是因为自己订了亲。1962年,邓邦源经人介绍,认识老家就近的一名小学女教师。3年后,邓邦源结婚。随后,爱人也去了云南。

  邓邦源的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什么酒席,就请亲戚吃了个饭。

  上世纪七十年代,邓邦茂与邓邦久在老家结婚,婚宴和过年一起办。

  兄弟俩的结婚仪式简单:1970年春节刚过,邓老太爷发话,老三定在初四结婚。预备好水果糖和香烟端上桌子,婚礼就算完成;邓邦久比三哥早两年结婚,也是利用春节团年办的。

  邓邦茂媳妇李学军小他1岁,毕业于合川师范学校,在老邓家附近的明通公社小学当教师。

  邓邦盛1972年在部队结婚,妻子是附近一位小学教师的女儿。一盘水果糖,几盒廉价香烟,加起来不过十几元钱,邓邦盛就把老婆娶到手。

  邓邦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邓建18岁中专毕业后,在铁路系统上班。二儿子邓贤莎比邓建小两岁,大学毕业后,在重庆铁路小学当美术老师。

  哥俩都是三十岁才结婚。举行婚礼相差2年。

  邓建2001年4月7日在重庆结婚。邓建上班早,早些年铁路职工福利不错。上班十多年才结婚,他积攒了些钱。因此,邓建自己操办的婚礼很热闹。邓家人多,送礼的当然不少,对此,邓邦茂都一一记录在家庭档案里。

  邓建的婚礼办了几十桌。邓邦茂夫妇帮着儿子买些婚宴用的小东西,这一切记录在案:

  采购时间:2001年4月5日—7日;

  请柬、糖果袋:71元;

  小静(新娘)礼服(红套装):250元;

  建儿(新郎)西装(1套)1200元;

  香烟1530元、糖果408元,小计1938元;

  酒(“诗仙太白”牌白酒)22.5元×30瓶,675元;

  婚纱照花费2500元;

  水果糖,14斤,51元;

  瓜子、花生,13元;往来车费160元

  ……

  合计:6850元。

  轮到二儿子贤莎2003年结婚,邓家的条件更好。贤莎的新娘是他铁路小学的同事,因此参加婚宴的人都是双方熟悉的同事、朋友。

  贤莎的婚礼没让老爸操心,自己一手打理。所以,老爸对二儿的婚礼花销无从统计。“给了一万元安家费,随孩子们自己花。”邓邦茂说,儿子结婚那天,他只是乐呵呵地到婚礼现场接受亲戚朋友祝贺。

  事后,二儿媳说:婚礼花了两万多元。

  邓邦茂的侄儿邓小伦是直辖前在老家结的婚。请了40桌,那是1988年。邓小伦是邓家老大邓邦财的二儿子,今年43岁,在北碚区柳荫镇信用合作联社上班。1988年,邓小伦结婚时,已经顶替父亲的工作,上班7年了。他的爱人也是北碚某信用社职工。

  那年秋天,邓小伦是按老家的规矩,在北碚区石坝镇芝麻滩办的酒席。邓氏父子先后都在当地信用社工作,当地人缘颇佳,去贺喜的亲戚朋友多。那天,在老家场院埋锅造饭,杀猪宰羊,像过年一样。婚宴一字排开,场面壮观。

  婚宴用菜就地取材,猪是自家养的,配菜从附近村镇上买,请来几个镇上手艺好的厨子。

  当天,客去人散,邓小伦清点结婚费用,现金花了5千元,香烟和酒占去一半。

  寿宴账单

  邓邦财今年76岁,老伴朱必云70岁。

  由于邓家人口多,分散,难得一次聚会。去年春节团年时,大家提议,重庆直辖10周年,大嫂70岁生日,大家尽量回重庆故乡好好庆祝一番。

  2007年5月3日,柳荫镇凤凰大酒楼。

  这是该镇最好的酒楼。这天,气派的酒楼被邓家包了。

  生日宴就要开席。寿星朱必云眼睛渐渐模糊,她觉得眼前不停晃动着人影儿,耳边总有“大嫂”、“大娘”、“婆婆”等尊呼。几十口子人围在她身边,平时听惯了这些称谓,此时硬生生地塞进她脑子,将记忆充得满满地。她有点应接不暇。

  酒楼广场,锣鼓敲得正疾,二儿子花钱请的腰鼓队员衣着光鲜,有20人,清一色姑娘,老在朱必云眼前晃悠。1人10元钱,表演40分钟就挣10块。“邓邦财参加工作那年,一月的工资才9块。”朱必云很有感慨。

  生日宴包了25桌,每桌加上烟酒接近千元,我的天,一次生日下来,花了两万多。

  这是朱必云有生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生日宴。她一边擦泪一边笑。她很知足。

  工资账单

  邓邦茂1998年从铁路部门退休,退休时享受正科级待遇。以下是邓邦茂退休前后的工资变化:

  1995年6月工资(以工资表为准,下略):761元;

  1996年2月工资:698元;

  1996年9月工资:764元;

  1997年4月工资:773元;

  1998年7月退休金:757.5元;

  1999年7月退休金:787.5元;

  2005年12月重新办理退休养老金:936.5元;

  ……

  邓邦茂老伴李学军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如今两人一月有2000多元生活费。两个孩子都早已工作,他们生活很愉快。

  老大邓邦财1981年从柳荫镇信用社退休。退休工资逐年增长。从最初的每月47元,到现在每月1000多元。生活衣食无忧。

  如今,邓家孩子们开始上班时的工资,都比正科级的邓邦茂工资高。

  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

  一个家三个国籍

  邓邦源有三个儿女,如今,他家可算得上一个国际家庭。女儿是中国籍,在加拿大工作,孙子出生在美国,女婿移民加拿大。

  大女儿云蜀取名有讲究——她老家在巴蜀,出生在云南。她高中毕业后,在云南昆明某化肥厂上班,女婿是当地一名警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邦源的二女儿邓渝从云南考上南京气象学院,她是邓家下一代中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人。

  邓渝大学毕业后分到云南玉溪气象局工作,工作一年后跳槽,跑到北京打工,搞软件设计,后来,去美国读书。

  2年前,她在美国工作时,孩子出生在美国。

  邓渝出国有四年多了,一直没回来过。邓邦源两口子退休后才学会用电脑,在QQ上与国外的女儿联系,发电邮。

  三个孩子从恋爱到结婚,没让父母操一点儿心。生活道路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只要自己过得幸福就行。

  读书因“祸”得福

  邓老太爷在对待子女上学的重大问题上,相当开明。

  邓老太爷做小生意走南闯北。他知道,唯有读书,下一代才有机会真正走出农村。

  邓老太爷不仅身体力行,还劝说同族兄弟叔侄的下一代好好读书。解放初期,邓氏家族就有8个孩子在同一学校上学。

  为了让子女都能读上书,父亲夏季就熬麻糖卖,用玉米熬出的麻糖又白又脆,很受欢迎。每年夏季靠卖麻糖赚来的钱占家庭收入相当一部分。冬天,父亲就制做粉条出售。通常是,天还没亮,几个大些的孩子就被拖起来,帮着父亲推磨,边打瞌睡边做事。

  村民对邓老太爷在孩子们上学问题的“固执”,多半给予冷嘲热讽:“饭都要吃不起了,还叫娃儿读啥子书哟……本来嘛,邓老太爷人很聪明,能挣钱,置几亩上好的地,那小日子过得多好……”不久,人们开始佩服邓老太爷未雨绸缪。

  鼓励下一代孩子上学,几乎花光了他常年奔波积攒下的钱。到解放初期,邓家成了“穷人”。

  在农村,邓家8兄弟都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兄弟中,学历最高的是技校、高中。

  但孩子们比他们幸运,比他们幸福。

  中专比高中吃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中专比考高中难多了。

  邓邦久初中毕业,1985年进城,妻子则在家带儿女。邓邦久进城挣钱,对儿女的教育大业一点不放松。

  女儿比儿子大四岁,姐弟俩读书也差四个年级。

  女儿邓红和儿子邓强都是在乡下读的小学、中学。邓红初中毕业时,邓邦久刚到重庆不久。女儿最大的心愿是考大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高中还是考中专(技校),很让人伤脑筋: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户口就随即迁到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而上高中要承担风险的。高中毕业后,如考不上大学,国家不解决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只好回去种地。

  1986年夏,初中毕业会考结束不久,女儿不见了。那天晚上邓邦久的妻子一直揪着心。很晚,女儿兴冲冲地回来说,几个同学都认为她应该读高中,上大学。

  但是,邓邦久已有决定。

  上中专是为早就业

  邓邦久妻子知道那些天老公很不高兴。为孩子考学的事,他专门从重庆回来,主持家庭大计。

  邓邦久妻子清晰地记得,老公主持的那个“紧急家庭会议”。可不是嘛!老公的话字字入理,处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成绩好的考中专,成绩不好的才上高中呢?你想呀,要上就上中专,读几年出来就分配个工作,多好哟。也能减轻点家里负担。考卫校吧,出来就进大医院……”女儿动摇了。她觉得爸爸的话有道理,自己执拗着坚持上高中,万一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呢?

  就上中专吧,女儿一百个不愿意也勉强答应了。她选择了当时一般人印象很模糊的“管理”专业。从重庆河运校毕业后,女儿顺利分配到我市一家国有大公司。后来,结婚、生孩子,也成为那家大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如今,外孙女已上了小学。

  邓邦茂的大儿子邓建,15岁初中毕业也是考的中专——铁路技工学校。18岁技校毕业,毕业后进铁路单位,工作一帆风顺。现在内江铁路局做列车检查员,衣食无忧。二儿子大学毕业后,进了铁路小学当美术老师,现在美院继续读本科油画专业。老邓经常教导儿子,读书要自觉,凭自己的能力去生活。

  本报记者 袁尚武 实习生 商伟/文 记者 吴子敬/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邓邦茂 | 邓邦久 | 邓邦财 | 云南 | 朱必云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