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波
日前,上海市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80名80后员工静游了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之所以选择在墓园游玩、培训,是希望员工对生命的分量有所感悟,对生命也更为珍惜,在工作生活中会更加努力上进。
(本报6月17日报道)“墓园游”其实并不新鲜。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的墓地成为后人凭吊瞻仰的场所,而诸如乾陵、秦始皇兵马俑等帝王墓葬之地早已成旅游胜地。在一些西方国家,“墓园游”更是稀松平常,比如,法国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视作浪漫与诗意的象征。在俄罗斯莫斯科,新处女地等公墓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人文旅游景区。
但是,上海六大公墓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墓园游”项目,并被冠以各种主题,这家公司还把这作为一种对员工的培训方式,确实使“墓园游”有了新意。心理专家表示,墓园的环境比较清净、安详,没有都市的嘈杂,人在这样的情境下容易获得心灵上的放松,有利于减压。话剧表演艺术家曹雷先生也曾经说过:墓园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墓碑和雕塑的设计是值得人们欣赏的艺术。所以,这确实是一项有意义的旅游活动。
不过,这种新的“墓园游”仍然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东西方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虽然在西方一些国家,公墓是平时大家散步的好地方,但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墓地庄严肃穆的形象根深蒂固,在墓园游玩,更与“让逝者安息”的传统观念不符。如果忽视这种观念差异,不仅“墓园游”难获更多游客的认同,而且还会遭到种种非议,譬如,一些墓主的后人会因为觉得这种“墓园游”打搅了其先人的安宁而反对,引发纠纷。
其次,墓园的特点之一就是环境幽雅、静谧,如果是人们偶尔自发、少量地去“墓园游”,自然可以因此放松身心;可是,如果游客成群结队而来,那么墓园的幽静就会荡然无存,环境也有可能遭到破坏。再者,由于这种“墓园游”被一些墓园管理方当成一种经营项目,有利可图,那么,会不会在墓园管理方与一些墓主的后人、亲人之间产生某些利益上的纠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值得掂量。
再次,目前这种新“墓园游”主要是针对都市白领,固然有些白领可以从这种新“墓园游”中领悟生命真谛,使自己的人生态度更为积极,但也不排除有些承受能力差、平时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过于紧张的人,会对墓园感到恐惧、悲观,“墓园游”之后反而有诱发其他不良情绪的风险。因此,在“墓园游”中加强对游客心理上的疏导,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