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述(记者邵岭)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正在逐渐占据申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最基层舞台。记者获悉,社区发展的新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就业眼光瞄准社区,而本市许多地区公开招聘社工的计划,也已经从少量向规模化推进。
年轻人参与社区管理,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在地区工作的同志告诉记者,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下,社区正承担起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许多过去由政府和单位办理的事务逐渐移交给了社区,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区治安、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权益等问题都被纳入了社区的管辖范围。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对社区工作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多地希望在社区获得归属感,通过社区这一载体参与文明建设。
社区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但传统的社区工作者却囿于体力、能力和思维方式所限,不能完全适应。着眼于社区发展的需要,本市卢湾、黄浦、虹口等地区的很多街道纷纷尝试招聘大学生社工,静安区更是从去年5月开始,面向全市招聘社区工作者,明确要求应聘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此举受到不少应届毕业生尤其是社工专业毕业生的追捧。
大学生们来到社区,令居委会的传统工作方式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这些大学生社工首先利用自己的电脑技能,让社区的很多工作实现了电脑化、信息化,信息查询的效率大大增强,社区管理因此上了新台阶。学习文秘专业的王明霞来到裕华社区后分管文教工作,还兼任青年干事。她自创了《裕华社区动态》,每次街道召开相关会议之后,她都会把会议信息输入电脑并整理成简报,分类发放给各相关条线。她还把排摸到的社区内“三失”青少年信息输入电脑,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并实现了动态信息跟踪。她不仅每月按时将信息更新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还及时与就业援助员协作,根据掌握的情况为“三失”青少年提供就业、就学等方面的帮助。
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也为传统社区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满足了新、老小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不同要求。社区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顾颖应聘到四明村从事调解工作。她发现,很多矛盾其实完全可以在萌芽时化解,但往往当事人要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要么碍于邻里情面不好意思,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居委会反映。受到社会上各种热线的启发,她萌生了开设电话热线的念头,并得到了居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从今年4月开始,四明村的居民在小区内遭遇或发现问题,都可以在每周四通过“小顾热线”向顾颖反映。
而在枫景园等新式小区,居民们更多的是希望在社区获得归属感。由年轻社工们开发出的亲子游戏、插花培训、绒线编织等社区活动,让居民们日益感受到社区文化的吸引力。而华山小区的首届“弄堂之星”评比,更是被社工们策划成了“感动华山”颁奖晚会,年轻人自己拿着数码相机到候选人家里拍DV或照片,制作成PPT在大会上放映,在社区里引起不小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