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歌要有粤语
专家建议会歌由群众来定,群众是否喜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新快报记者 吴璇 实习生 缪友力 通讯员 吴晴 袁春华
2010年广州亚运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将于6月21日正式启动。
专家推崇“广州+国际”
亚运会会歌的总体风格应该是什么样的?音乐家们无一例外地推崇“广州+国际”的风格,即结合广东本地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同时被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广为接受和传唱。著名音乐人捞仔认为,广州亚运会的会歌一定要体现广州的本土特色,对此,可以考虑在会歌中加入粤剧、广州曲艺等原生态的东西。他说,“我们要(通过会歌)告诉别人,这一届的亚运会就是在广州开的,一听这个音乐、一看这个歌曲就知道。”
除此之外,艺术家们还认为,亚运会是整个亚洲的盛事,会歌还应融合国际流行音乐元素,将亚洲各地文化特色体现其中,使歌曲朗朗上口,极易传唱。“它的手法和旋律也是要具有传唱性,要有国际性。”捞仔认为。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小奇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国际流行音乐元素、本地音乐元素应该尽量融合起来,这是最理想的方式。“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但是应该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它。”青年作曲家陈珀认为,可以在广东传统音乐的元素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何平则提出,会歌必须便于记忆,这样才能够传唱:“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必须非常通俗,但又不缺乏深邃的意境,越琢磨越有意境,这对歌词要求非常高。”
艺术家们还建议,会歌创作方式上不应设条框限制,由创作者围绕例如“友谊”、“爱心”等主题自由创作,并可参考网络歌曲的特色,增加会歌的传唱性。
群众决定选哪首作会歌
鉴于专家选定的第十届北京亚运会会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未被广大群众接受,而《亚洲雄风》被广为传唱的先例,陈小奇表示,流行性与普及性是本次广州亚运会会歌创作追求的主要目标。著名流行音乐制作人李广平提出,亚运歌曲征集与评选要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陈小奇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投票等方式征集群众意见,并且以群众意见为主、政府意见为辅,但群众意见究竟有多大决定权则是可以商量的。是否专家评审就不重要了呢?陈小奇认为,专家的把关还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评审,重点是把政治关,会歌在政治上绝对不能出现问题,如果是民间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这个便可以通过专家来把关。但是他强调,群众是否喜爱应该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普通话、粤语还是英语?
据陈小奇透露,粤语和普通话有语序、逻辑上的冲突,怎样使广东以外地区的民众接受融入了粤语的亚运会歌是创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国外精通汉语言学及音乐的人才极少,中文会歌很难转换成英文歌。鉴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拉手》采用英文歌词并被广为传唱,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奥运会主题曲,李广平表示:“亚运会歌采用英文歌词的可能性极大。”
著名音乐人韦佳威还表示,粤语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并不亚于普通话,应在会歌歌词里加入一两句粤语。这得到了所有与会人员支持。
陈小奇认为,广州话确实很受关注,但是创作的难度比较大。“我们知道这种会歌的创作,首先审歌词会比较严谨,粤语本身有一些语法上(的问题),在广州话来说是很正常的语法逻辑,但是到了普通话里,外地人看老觉得文句不通,其实不是这样,是因为大家用的文句系统不一样。怎么融合起来,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征集会歌通过网络宣传
在歌曲的推广上,陈小奇认为应该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同时不要局限于广东省内的推广,亚运会不光是广州、广东的事情,也是中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全亚洲的事情。他认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推广,包括网络这种新媒体。他说,电台播出易错过,但是在网络上随时可以点击,有利于大家了解歌曲。
陈小奇还提出,歌曲的征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对社会的公开征集,公开征集可以造声势和影响,但有水平的歌凤毛麟角;另外一种方式便是约创作,外省甚至国外的音乐家都可以成为被约的对象。“但是广东的音乐人,包括广东在外地的音乐人,应该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一次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