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尽显农家之美
——“四在农家”活动采访记(二)
青砖、碧瓦、挑檐——民居,
古树、花园、球场——新村。
眼前的美景让人赞叹不已!
“我家一楼一底共有200多个平方米,两边是客厅和饭厅,楼上是主卧室和客房,还有村里的远程教育收看室和图书室……”6月6日,面对参加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现场会的代表,余庆县龙家镇光辉村黄金榜村民组农民沈双政介绍起自家的新居滔滔不绝、无比自豪。
为了搞好黄金榜村庄整治的示范,县建设局专门派一名副局长和4名技术员吃住农家,保证设计规划不走样,严防乱占耕地、乱建房屋。经过上下齐心努力,如今,47幢新房拔地而起,新修的3片绿化带郁郁葱葱,30多口沼气池滋润着村民的生活,1000多米水泥路连家串户。
“创美好家园全靠政策英明,建和谐村寨得于党恩浩大”。老沈家门前的对联道出了当地农民对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改善家居环境的感激之情。
自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来,余庆县就以“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题,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村容村貌美化工作,将公路建设、房屋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拥有多样性,才有吸引力。在村庄整治活动中,该县根据地理、交通、文化、产业等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创建文明新风型、绿色庭院型、生态家园型示范点,并由县建设部门按照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的黔北民居特色统一制作5套图纸供农民选用。“尤其是在农民房屋的改造上,注重保持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不搞大拆大建,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县“四在农家”创建办一位负责人说。
走进小腮镇春景村桥底组徐群珍家,只见院前摆满了花草盆景,房屋四周苦丁茶树正吐新绿,屋里还挂满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字画,宽敞的客厅里,宽屏彩电、红木沙发等一应俱全。女主人打开沼气炉,不到10分钟,一杯清香的苦丁茶就端到了记者面前。
据老徐介绍,他家建新房共花了六七万元,“要是没有县里的贴息贷款,房子哪修得起来!”
“村庄整治的关键是钱,钱从哪里来?这可不是个小事。”一位县领导说:“只有突破资金的瓶颈,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通过探索,县里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实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保证了资金来源。还决定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改厕、改圈、改灶、改厨、改房村民可获贴息贷款1—2万元;达到“五通三建三改”(通水、路、电、电话、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宣传栏)要求的,政府还每户补贴5000元。硬化进寨道路和联户便道,政府以水泥等物资进行补助。
“尤其是贴息贷款的方式,不仅保证了房屋能修起来,产业发展得起来,还促进了生态好起来。”在宽敞的堂屋中,友礼村坝上组农民尹松说起这种模式的好处,赞不绝口。
“贷款虽说不要利息,但本金还是要还的,那就得逼着你想方设法去找钱。”尹松家今年承包别人的土地种了10亩水稻和13亩西瓜,预计收入3万多元。
贷款建房——养猪赚钱——猪粪产沼气——沼气改善环境——环境促进村庄美化。
贷款建房——种植业助增收——增收促进生产生活改善。
不同的新模式,演绎出相同的效果:实现了村庄整治、环境改观、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专家对这一形式评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政府支持,通过融资等经济手段,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短缺等问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
今年全县计划创建6个黔北新民居示范点,可是报名的有35个自然村寨。大乌江镇乌江村青杠园组村民集资10多万元,并将存折交到镇政府以表决心:“只要镇里批准,我们保证提前完成任务!”
前不久,在外打工的农民张仕辉听说家乡在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他生怕设计方案不足,实用性不强,专程赶回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主角当然也是农民,只有以农民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才开展得好。”县委书记杨兴友说。
6月14日,记者在龙家镇光辉村上庄组看到,10多名妇女正在供电部门技术员的指导下栽杆拉线。前两天村民将电压低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情况向镇政府反映后,镇里立即拨款4000元架设临时电线。村民胡启维说:“政府的决心都这么大,我们的干劲不足哪行?”
据介绍,今年余庆县共启动19个村庄整治试点,涉及1018户农民,比年初规划增加4倍,需增加财政投入600万元左右。一位县领导认为,进行村庄整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美化农村环境,进一步美化人的言行和心灵,让“新农村”真真正正落到实际中,落到农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