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马台街夜排档终于风流云散,生气勃勃的路边摊不见了踪影,热爱夜排档的人不免有些遗憾。臭豆腐、烤肉、馄饨、麻辣涮……这些小吃到哪里去了呢?昨天晚上,晨报记者兵分两路,前往马台街夜市的两个分流点———汉口西路和广东路采访,以寻找这个在过去16年中带给南京人太多回忆的夜市踪迹。
汉口西路夜市:两摊主追忆好时光
晚上11点,宁海路与汉口西路的交界处,浓烟滚滚,十几家大排档有序地分布着,几名学生零星地走过。烤鱿鱼、麻辣烫、水饺、羊肉串……大排档的品种繁多而绝不重样,虽然已经略成气候,可生意并不好,丝毫没有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的气象,摊主们或寂寞地守望,或三三两两地聊天。
“我们都是原来就在这里做生意的,没有从马台街搬过来的。”听到我们的问题,一位烤鱿鱼的摊主斩钉截铁地说,“那边生意好,他们怎么可能来这里!”他一边说话,一边麻利地烤着两串鱿鱼———在马台街,同样的摊位,老板手中永远都是攥着一大把,不停地翻动,也来不及应付排队的食客。“我们一个晚上做两三百就了不起了,他们那里至少能做一两千。”言语中,透出一股淡淡的酸意。所谓的“一晚上”,是指晚上10点到凌晨4点,因为这个时候才可以出来摆摊,对于我们“夜排档”的说法,这位摊主颇为不屑,“马台街哪能称得上夜排档啊?他们下午4点就出来了,一两点收摊,跟我们完全是两回事嘛!”在跟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只做成了一笔生意,此后就只能停下来守着炉子了。
这里真的没有“马台街夜市”吗?转到“排档区”的边缘,羊肉串摊位的两位女摊主正在百无聊赖地拨动着炭火,听到我们的问题,其中一位女摊主点了点头,“是从那边过来的。”她指着旁边那家卖凉粉的摊位,“这边就我们两家是从马台街过来的。”这边生意难做多了,她们每天做到4点钟,而在马台街只做到一两点就回去休息了,赚的钱比那时少一大半,但也只能做下去,关键是人少。记者注意到,她们的招牌上,“羊肉串”“羊排”等字样旁边还用韩文标注着,女摊主笑着说,“南师大这边韩国学生多嘛,这可是我们过来之后特地找人做的呢!”
广东路夜市:此地不留客
“乖乖,这么热闹啊。”这是许多新来广东路夜市市民的感慨,在广东路沿金川河长长的河沿上,百多家烧烤、衣服、饰品、日常生活用品摊点一字排开,烧烤腾腾的烟雾模糊了摊位上点点灯光,空气里掺杂着鱿鱼、肉串以及并不干净的金川河水的味道。这个繁忙的夜市也是马台街夜市摊点的分流点之一,不过现在,它似乎和马台街夜市没有任何关系。
“大胡子鱿鱼串”是广东路夜市临近模范马路路口的一家,满把的鱿鱼串正在铁板上吱吱地响着,老板一边忙着统计各个客人要求的烤鱿鱼数量,一边分拣着不同的鱿鱼串。他们这一个摊位是这里的“元老”,已经在这里摆了十多年的烧烤摊点。老板告诉记者,他们下午4点多开始摆摊,一直摆到次日凌晨2点,一个月的摊位费是400元。
“没听说有马台街来的摊子。”记者从羊肉串摊一直问到塑料制品摊,一排摊主都朝记者摇头。这些摊主介绍说,这里都是摆摊多年的老摊主,有新摊主进来他们肯定会知道。“有新来的也没有位置了。”一位卖睡衣的摊主指着挨挨挤挤的摊位长龙说,即便马台街夜市那边摊主要过来,这里也没有地方可以安排了。
马台街现状:只见车来车往
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诸色杂陈的摊点已经成为往事,昨晚9点半左右记者驱车来到马台街的时候,尽管道路两侧的商铺灯火依然明亮,人行道上也有不少逛街的市民。但是对于熟悉马台街夜市的人来说,这里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台街的道路上划分出了快慢车道,竖立起了隔离栏。随着模范马路围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车辆被“挤”入了马台街,这里已经成为了一条交通要道。
“基本上都散掉了。”马台街上一位开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由于鼓楼区政府给予了这些摊点不菲的补偿,摊点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当时政府除了安排摊点分流到汉口西路和广东路之外,还提供了安排再就业、提供低保、给予民政救助等多项安排措施。该老板告诉记者,由于夜市摊点地域性比较强,夜市摊点有排外特点,因此马台街的大部分摊主在接受一次性补偿之后就改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