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半年大胆设计,注入更多人性化元素
本报讯记者区健妍,通讯员林启词、韩柏光报道:一位即将离校的女大学生耗时6个月,大胆设计、“改装”了岗顶人行天桥。日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叶晓燕的毕业设计作品引起了人们关注,她对广州天桥的改造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元素。
叶晓燕的专业是美术设计。一次,她到天河岗顶电脑城购买电脑显示器。返回途中,她吃力地托着沉重的电脑,沿着岗顶天桥艰难地过到对面马路搭车。走了没几步,小叶已经气喘吁吁。她发现,岗顶天桥的引桥太长,单是引桥的路程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的距离,设计不太人性化。她大胆地想,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推动广州的天桥改造。
毕业设计作品展终于给她创造了机会。叶晓燕花了几个月跑遍广州街头大大小小的天桥,用镜头和笔记录了天桥种种设计的“不人性”。比如,有的天桥离公交车站、地铁站较远,行人使用不方便;人行天桥的造型千篇一律,缺少地段特色,没有个性;桥梁中的线管裸露在外,影响外观形象等。最终,她还是选定了自己曾有切身体会的岗顶天桥作为“改造”对象,“这个天桥使用率非常高,而且改造价值最大”。
小叶调查发现,岗顶天桥除了设计不够人性化,还存在安全隐患。那里是广州人流量最大、最密集的IT商业区之一,天桥两边有25条公交线路和地铁3号线,每天路过天桥的行人数以万计。“天桥出入口经常挤满人,大家或者扛着沉重的电脑设备,或者拉着小推车拖货,人挤人,一旦因为拥挤发生意外,很容易伤及途人。”
为了给天桥“改造”拿出最佳方案,叶晓燕还去了一趟香港和澳门,实地参考当地的天桥设计。在此基础上,小叶很快有了对岗顶天桥的构思:“适当缩短引桥的距离;增加自动运输带,将天桥地面改铺塑胶道,防止湿滑;桥上加上吸光节能材料制造的遮阳板,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实现输送带供电。同时,根据点滴原理和漏斗的形状,设计一个专门收集雨水的装置,并且可用于循环灌溉天桥上的绿化植物……”指导她设计的常老师评价,天桥改造综合考虑了“节能、环保、美观、智能和便民”等新理念和流行元素,新的“空中走廊”设计有效连接了周边的大型数码港及购物娱乐中心,不失为疏导高峰人流量的有效方案。
不过,叶晓燕也承认自己改造的天桥造价不菲,“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造价会逐步降低。”她表示。
图:叶晓燕(左)与常老师展示新设计的岗顶天桥图 本报记者 蔡惠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