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威王和田忌约定赛马,马分成上、中、下三等。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每次比赛,田忌都必败无疑。后来在孙膑帮助下,田忌又与齐威王赛马时,便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错位的逻辑”,经济学上叫“错位竞争”,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优势,去与别人竞争,后发制人。反观绍兴在人才开发中运用的策略,倒像是“田忌赛马”的现实演绎版。
论大小,绍兴的规模顶多算是中等城市;论区位,上海、杭州、宁波等一线城市尽占引才先机,绍兴毫无选择地沦为“二线”;论“内力”,绍兴缺高等院校、少科研机构,对产业的智力辐射十分有限。在夹缝中图生存、求发展的绍兴,引才之路何其难!
然而,明智的绍兴人最终选择了“错位竞争”战略。将心比心,人才向往大城市本无可厚非,不愿来当地扎根工作,那又何必强求?只要为我所用,在哪里服务不是一样?庆幸的是,便捷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系统也为“候鸟式”、“远程式”等新型人才服务形式提供了可能。事实证明,这种“柔性”方式打消了院士、博导、博士后等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连人才带项目,纷至沓来。精明的绍兴人,又细加琢磨,分解出二十八种“柔性”模式,基本上将“柔性引才”之策一网打尽。
细细分析,这些“柔性引才”方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很好地避开了其他“人才高地”的“锋芒”,又同时把自身的产业集聚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不求全、但求特,不搞同位竞争,鼓励“错位竞争”,亮出自己特色。纵观全局,绍兴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不仅未陷入恶性竞争的苦局,反而形成了优势互补、共荣共生的互补关系,皆大欢喜!
当力所不及时,退而求其次,扬长避短,另觅新途,不失为上策。
有时,被现实“逼”出来的“错位”,恰恰是符合实际的“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