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上午10点,苏州胥口镇胥王园内举行了祭祀伍子胥活动。与此同时,中韩合作大真大学苏州分校吴文化探访基地也在此挂牌。
韩国已将端午节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昨日,在苏州的韩国留学生却来到伍子胥墓葬之地,探访中国的端午节。
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大真大学苏州分校校长、经营学博士孙祥基(中文名)教授。孙校长表示,中韩建交15年来,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比较频繁,希望今后进行更多的民间交流。对于端午节,长期留学美国的孙教授其实并没有太具体的认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过端午节包的粽子。
苏州端午节姓“伍”
昨日上午,参加祭祀伍子胥活动的中共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委员会副书记钱江向江南时报记者介绍了苏州端午节的祭祀对象。
钱江说,中国其他地方在端午节纪念诗人屈原,而在苏州则是纪念伍子胥。从屈原和伍子胥生活的年代来看,伍子胥要早于屈原200年,而吴地人民对伍子胥的纪念也比较早。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避乱于吴国,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公子光建立王位,史称“吴王阖闾”。伍子胥以其雄才大略,深得吴王阖闾器重。伍谏吴王“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并“相土尝水”,选定苏州古城址。后伍子胥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夫差即位后听信谗言,于公元前484年赐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投之于江,其尸沿江漂浮至如今的胥口。
胥口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位吴国忠臣,不仅将他们生活的土地更名为胥口,还相继建起了子胥墓和胥王庙,并将由伍子胥率众开挖的江南第一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端午节即是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昨日,在苏州古城的胥门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近年来,苏州多次举办大型端午节祭祀伍子胥活动。作家、胥王庙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祥伟认为,伍子胥是古吴国的缔造者和姑苏古城的缔造者之一,其相土尝水造城的功绩历来为后人称道,造城艺术为世人叹为观止。伍子胥文化也是吴文化的源头。因此,苏州人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是对吴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位于胥江和太湖交界处的胥王园(又名胥王庙、伍公祠),始建于公元前484年。胥王园文化主要体现古吴文化和苏州的端午节文化。古吴文化中主要体现的是“水乡生态”、“古吴建筑”、“吴冶”、“太湖‘渔猎’和‘稻作’”、“造船”等。苏州的端午节文化主要体现在胥王卓绩、太湖放生、祭祀及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活动。打造苏州端午文化的发源地,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唤起现代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激情。
韩国人怎么过端午节
昨日上午,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韩语教师张乃禹翻译的帮助下,本报记者对大真大学苏州分校校长孙祥基教授进行了采访。孙祥基教授向江南时报记者表示,这次来到胥王园探访中国端午节,参加地方老百姓和伍氏宗亲举行的祭祀伍子胥活动,主要是为大真大学苏州分校吴文化探访基地揭牌,作为校长,有责任让学生对苏州文化即吴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记者对比较敏感的中韩两国端午节问题进行采访时,孙教授介绍了他所了解的韩国端午节的情况。以下是通过张乃禹老师翻译后记者与孙校长的对话实录。
记者:首先请孙教授介绍一下韩国人怎么过端午节?
孙祥基:韩国人过端午节,以前全国统一举行庆祝活动,现在全国性的活动被地方性活动所取代。在民俗中,未婚女子在端午节这天来到河边,洗手、洗头、剪指甲,人们更多从节气和人与自然的层面考虑问题,选择活动内容。进入现代以后,传统趋于淡化,全国性的统一活动变成地方性的活动,一般由地方政府组织,更主要的还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家族和家庭内部进行象征性的纪念。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韩国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哪一个人,更多是与节气和自然有关,认为春去夏来,万物生长繁茂,人们在这样的节气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庆祝,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记者:您是否知道苏州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孙祥基:我并不知道苏州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我对中国端午节了解不多。作为大真大学苏州分校的校长,有责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苏州文化、吴文化。所以之前我们来到胥口进行考察,我看到了水上放蜡烛、民间雕刻等活动形式,还有胥口的书画。我们将这里作为韩国学生探访吴文化的基地。
记者:请问一个敏感问题,您怎么看待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
孙祥基:我在美国时间较长,关于端午节由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我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来源,等我确认以后,我再打电话告诉你我的看法。(孙校长做出打电话的手势。)
记者:您能否比较一下中韩两国人民在端午节这一天,谁的庆祝活动搞得更热闹?气氛更热烈?
孙祥基:端午节是民间的节日,很有意思。今年是中韩两国正式建交15周年,也是我们大真大学建校15周年。15年来,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比较频繁,地方性的交流和民间的交流还不够。大真大学苏州分校是该校在中国合作办学的一个典范,今年学生将突破300人,作为校长,我认为有责任让他们了解苏州文化即吴文化。这些学生,应该成为传播中韩两国文化的双重使者。
应肯定端午节异国习俗
昨天上午,记者在胥王园内见到有服务人员吃粽子,就拿了一只粽子给孙祥基校长,孙校长表示在韩国并没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他还是第一次吃到粽子。
有一位李先生询问记者,韩国不是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怎么会不包粽子?记者也有同样的疑问。看来,我们对韩国的端午节知之甚少。这就引申出一个话题:由于我们对韩国端午节了解不够,那么对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所持的态度也应该更具有弹性。
作家李祥伟认为,苏州端午节在中国端午节中具有特殊含义,纪念对象与地方更有贴近性,是吴文化的一个内容。苏州近年来围绕端午节和伍子胥做了不少文章,这对传承吴文化是有意义的。我国的端午节以粽子作为应节食品,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
据悉,端午节是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每到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门口挂艾叶菖蒲、民间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
端午节粽子成为主角,在东汉时已经开始,晋朝时才真正成为应节食品。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了五花八门的变化,成为人们的应节食品,并且一年四季不断,除了专卖的粽子,人们在家中也会不时包一次。李祥伟认为,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应节食品,而且成为端午节的物质性标志,再加上赛龙舟活动、挂艾草的习俗等等,一起把端午节内容具体化了。
韩国虽然成功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端午节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是迥然不同的,其他地方的端午节又是与苏州的端午节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我们应该对异国他乡的习俗进行肯定,而不必在某些问题上耿耿于怀,正像韩国的校长孙祥基先生所说,民间应该多多交流。今年胥口镇端午节与往年的不同,就在于今年多了一个内容:韩国大学生开始以胥口和胥王园为基地,探访我们的吴文化。
来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吴氏宗亲会的伍耀辉博士说,现在伍氏宗亲在全球有几百万人,在海外数量也很大,纪念祖宗,同时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是祭祀伍子胥的题外之意。民间的交流活动对文化的传播或吸收是很直接的,希望地方政府或企业将端午节活动做得更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