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洁在为高位截瘫的夏天龙理发。
本报记者 王明浩摄
人物小传
谢清洁,女,1939年生,1989年从沧州供电公司退休后,自荐到运河区北环桥居委会当“义工”,现任北环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18年来,获得“五好职工”、“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荣誉称号百余个。
一把理发剪
谢清洁有一门小手艺——理发,是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时跟部队师傅学的。
1982年,谢清洁随丈夫转业到沧州,刚安顿下来,她就忙着打听哪有敬老院、福利院,谁家里有长期卧床的病人。夏天龙因摔伤高位截瘫,女儿还小,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谢清洁听说后就赶来了,把夏天龙乱蓬蓬的头发理了个清清爽爽。打这起,谢清洁每隔三个礼拜就来理一次,从未间断过。
从给夏天龙理发那天起,每次来,谢清洁不论大米、白菜都要带上一些;逢着夏天龙的女儿开学,她都送一百二百做学费……夏天龙视力模糊,却能从四五个人的嘈杂脚步声中,听出谢清洁来。“要是没有谢大姐,我们家真不知道该咋过!”
一个小台历
谢清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小台历,每一页的日期格里,记满了几点要去哪里、办什么事等内容,这是谢清洁做好事的“备忘录”。
“今天是周六,一是清晨4点去福利院理发,59人次;二是带西瓜,让工作人员分给大家吃;三是8点回到居委会上班;四是去辖区转一圈;五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有工作;六是去家属院收卫生费;七是‘六一’到了,该给光明小学教育基金送钱了……”这一天,谢清洁所记的事情竟有41项之多!
谢清洁总是这样为别人忙碌着。一次,谢清洁发高烧,盖两床被子还觉得冷。天亮后,老伴伺候她吃下药,说:“今天别去了,我给你请假去。”可等老伴到了单位,谢清洁骑着三轮车也到了。
一份“死”工资
谢清洁挣得少时,一个月二三十元,现在也不过1000多元。工资之外,再无其他收入。40多年来,谢清洁逢困必帮、有灾必捐。累计起来,最少也捐出20多万元,而这,全部来自她的那份死工资。
凡有关助学、扶贫的事情,她都三百、五百、一千地捐。在谢清洁的笔记本里,有这样几组数字:1998年捐款22次,金额5100元;1999年捐款26次,金额5210元;2000年捐款30次,金额5623元;2001年捐款36次,金额5820元;2002年捐款47次,金额5783元……今年到6月13日,谢清洁已捐款1万多元。
对困难群众,谢清洁慷慨大方,对自己和家庭却“抠门儿”。“我就怕她买菜,她是哪个便宜买哪个,有时候买回来的菜都没法择。”谢清洁的老伴儿说。
一本旧《日记》
谢清洁珍藏着一本《雷锋日记》,是1963年发行的。她轻抚着这本《雷锋日记》告诉记者:“雷锋就是我做人的榜样。”翻开日记,里面划满了红蓝笔道,空白处注满了谢清洁的理解和感想。
李会洗1990年就没了丈夫,守着俩孩子,靠卖菜维持生活。从那时起,每逢新学期开学,谢清洁都准时送来学杂费。李会洗说:“16年了,谢姨一直供俺老大读到中专毕业,现在又供俺老二上了高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年,北环桥社区办了30多个摊点,安排了90多人就业,大多都有谢清洁掏出的钱。办第一个摊点是切面点,切面机是谢清洁出钱买的,电机是她到企业求援来的。
谢清洁有自己的财富:一大箱子奖状证书、三纸箱日记本和一大抽屉未报销的发票。“一看见它们,我就在心里表扬自己,就觉得我做得对,活得有意义。”
劳动者感言
人生在世,能够多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好事,有意义,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