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师傅担心,恩宁路一拆,不知又有多少老店将重蹈他的“足安斋”覆辙
文/本报记者 冯小静 图/本报记者 郑迅
接到记者电话时,卡先生正在香港出差。听说记者联系上了在荔湾区恩宁路做伯父鞋的那位老师傅,卡先生一声惊呼。
原来,这位法国人前一段时间曾到恩宁路找过梁师傅,不料吃了个闭门羹,他为此失望了好长一段时间。
流行于霍元甲时代
卡先生叫卡佑民,十几年前从法国来到中国,现在在广州当电台主持人,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酷爱中国文化,早几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恩宁路光天巷做鞋的梁师傅,自此对梁师傅所做的伯父鞋情有独钟。
梁师傅全名梁广泽,今年68岁,完全变了形的十个手指,见证了50多年里一针一线的辛苦劳作。
梁师傅说,他做的伯父鞋由精武门的练功鞋改良而成,霍元甲活着的时代从上海流行开来,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穿的人越来越少。到了今天,全广州只有他这里才能买到伯父鞋,也只有他孤身一人至今坚守着这项手工制作伯父鞋的技艺。
与市面上穿上一年半载就要“报废”的鞋子相比,梁师傅做的鞋耐穿得多。卡先生买的一双就穿了好多年,现在鞋面都破了一个洞。但卡先生不嫌弃,依旧每天穿着走来走去。他说,穿着伯父鞋走路“鸦雀无声”,在播音室里最合适不过了。
老广州外国人爱买
梁师傅做鞋的用料十分讲究,鞋底用的是车轮胎胶,耐高温、耐磨,最重要的是“伏贴”,轻微的弧度刚好和人脚底的形状吻合;鞋面用的是“全毛直贡尼”,轻便舒适,现在在广州已经买不到了,他就托朋友从香港给捎回来。
虽然鞋好穿,但现在穿的人已经很少了,一般一个月只能卖出两三双,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广州来买。
不过连梁师傅都奇怪,已经不再流行的伯父鞋怎么那么受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的欢迎?以前他的店“足安斋”还在的时候,经常有港澳台、东南亚甚至美加的客人来买鞋,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卡先生说,前几年弟弟来广州出差,买了4双带回法国,弟弟、弟媳、父母各一双:“有一次我要回法国参加好朋友的婚礼,特地请梁师傅做了两双鞋,还在鞋尖处用了银色笔写了一个大的‘囍’字送给他们。”
卡先生说,他一度以为再也找不到梁师傅做鞋了。原来,前段时间他带着朋友去光天巷找梁师傅,发现梁师傅已经搬走了。
因拆迁第二次搬家
这已经是梁师傅的第二次搬家。第一次是1996年5月,那之前梁师傅的“足安斋”在宝华路,是解放前他大哥开的,几十年的老店,因为要拆迁重建只能关门。
身无分文的梁师傅在亲友的帮助下,转入恩宁路光天巷的一幢民居,继续开起“足安斋”,一做又是10年。去年10月,业主要卖房,梁师傅带着他唯一的家当———做鞋工具,搬到周门街和年老的大嫂相依为命。临走时,他把地址留给了附近街坊。住在光天巷9号的阿姨说,如今仍常常有人来找梁师傅,碰上了,她们就把地址告诉他;碰不上,客人只能像卡先生那样,失望而归。
“本来生意就难做,如今搬走了,更没有人来了。”梁师傅说,没人订货时他每天也做,“年轻时一头半个月不做,手艺都会生疏;现在老了,再不做就怕忘了。”没有孩子,也没有徒弟,梁师傅说,如果哪一天他有什么闪失,这伯父鞋就没有人再会做了。
恩宁路要拆的消息传来后,梁师傅很替老街坊们发愁。这一拆,不知又将有多少老店重蹈他的“足安斋”的覆辙,也不知将有多少民间技艺会伴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消失。
图:斗室里,梁师傅忙着他的伯父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