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朝鲜全民总动员支援农业的日子。在各地的合作农场常常可以看见许多机关干部、工人、学生与农场员一起劳动。他们穿着一身劳动服,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乍看上去,几乎与真正的农民毫无区别。
一年两次“总动员”
朝鲜人习惯地把支援农业的日子称为“总动员”。这样的“总动员”一年内有两次,除了5月至7月春播外,还有秋收时期,一般为10月至11月。春播时期的支农主要是插秧、除草和施肥,秋收时期的支农主要是收割和脱谷。
每到支农的时候,机关干部、工人、服务行业的人员、学生,不分职务高低、岗位贵贱、年龄大小,只要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到农村去支援农业。不过支农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总动员”期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则是临时性地去一天,人们称之为“一日支援者”。
一到“总动员”时期,机关办公的人员少了,有的商店干脆在门上贴上一张“总动员”的纸条就关门停业。最明显的是市内各个“综合市场”(集贸市场)的开门时间从全天缩短为每天下午5时至8时,有些摊位只剩下空空的货架,一问才知道都去支农了。
城市居民支农人员一般都是实行“定点”支援。据朝鲜在海外的代言报纸《朝鲜新报》报道,平壤市牡丹峰区所负责的支农对象是该市三石区的长寿园合作农场。用该农场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李景保的话说,插秧期间真是名副其实的“战斗”,任何人都不能休息。因此,牡丹峰区参加支农的“一日支援者”有时甚至达到1500名。
除了直接到农村参加劳动外,支农也有别的方式,例如为农村送去所需的铁锹、镰刀等农用物资,或者送去生活必需品等等。因此在“总动员”开始时,电视里常常播放装满各种农用物资的几十辆卡车下乡的场景。
缺粮经历印记深
朝鲜的支农活动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不过当时的规模并没有如今这么大。90年代中期,朝鲜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大面积歉收,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朝鲜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行军”和“强行军”(困难时期)。用朝鲜媒体的话说,当时一粒粮食都是珍贵的。朝鲜虽然至今没有公布过在“艰难的行军”中饿死人的数字,但并不否认当时确实有人饿死了。记者曾采访过一个收养几十名孤儿的家庭。这家的女主人说,这些孤儿的父母大多是在“艰难的行军”时饿死的。
在“总动员”期间,朝鲜媒体不断发表社论和文章,要求人们集中全力搞好春播、秋收,要把农场的田地“当做自己的田地”。去年《民主朝鲜》报曾发表社论说,只要是吃饭的人,就必须参加支农。当然,这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并不包括尚无劳动能力的儿童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要吃饭的人就必须参加支农的口号,反映了朝鲜对支农的重视程度。城市居民参加支农,除了帮助解决农村劳力短缺的问题外,另一个意义在于树立“农事乃天下之大本”的思想,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
自力更生求自主
近些年来,朝鲜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采取“种子革命”、双茬作物等多种措施狠抓农业,与“艰难的行军”时期相比,农业形势已大有好转。但是,朝鲜依然狠抓农业不放松,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朝鲜明确地把农业当做“经济建设的主攻战线”,要求集中一切力量支援农业。朝鲜媒体说,不解决吃饭问题,政治的自主、经济的自立都将大打折扣。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韩国早在今年2月就答应向朝鲜提供40万吨大米援助,而由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共同文件没有有效履行,韩国就由此宣布推迟粮食援助。这使朝鲜更刻骨铭心地感到,不发展农业,不解决吃饭问题,就可能受制于人。
“全民农业”是朝鲜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的一种做法。不过,今年以来,朝鲜各地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依靠外来支援劳力的农场。朝鲜媒体对这样的农场持肯定的态度。在今年春播开始时,朝鲜媒体就多次呼吁各地农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农业。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6月初在视察平安北道龙川郡的一个农场时也对该农场不依靠外来支援劳力,而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插秧任务表示赞赏和满意。看来,朝鲜的“全民农业”也在与时俱进。 (本网驻平壤记者高浩荣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