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教师、退休居民都义务来上课
宁波有个叫“阳光驿站”的地方
专帮智障人员自立,走向社会
本报驻宁波记者(见习)沈之蓥
一盆名叫“蕙质兰心”的丝网花,经过多次竞拍,有人出了全场最高价5688元。
做这盆花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分别名叫肖宗状、肖宗元。两人都是宁波东柳街道“阳光驿站”康复服务站的学员。
两天前,在宁波东柳街道“阳光驿站”康复服务站举行的丝网花义卖会上,20多家企业单位参与竞拍24盆丝网花,这些花都是“阳光驿站”的8位智障学员做的。
而义卖所得13357元,都将捐给宁波恩美福利院。
“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学员的价值,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东柳坊社区主任鲍克俭说。
除了午餐,学员不用支付其它任何费用
“阳光驿站”就设在东柳坊社区,这里原先是准备用作居委会的办公场地。
肖宗状哥俩20岁,是站里年纪最小的学员,8位智障学员全都来自东柳街道各个社区,年纪最大的已经有36岁。
“学员们都是1、2级残疾。”康复站负责人肖宝珠说,“阳光驿站”是由东柳街道创办的,专门接收街道内各个年龄层次的智障人员。
除了午餐,学员不用支付其它任何费用。站里的经费主要由街道、残联和社区提供。学员们做丝网花的技术就是在“阳光驿站”里学会的。站里给学员们安排了康复训练、学员教育、劳动技能培训。
过来给学员们培训的都是东柳坊社区内各单位的志愿者。他们当中有医生、教师,社区退休居民。他们不收取任何报酬,平时会固定时间过来上课。
不但能进行康复训练,还能学习技能赚钱
肖宗状哥俩是今年4月来到“阳光驿站”的。原先,兄弟俩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要照顾两个儿子,根本没法出去工作,一家人只能吃低保。
自从到了“阳光驿站”后,社区帮兄弟俩的父亲找了份保安的工作,生活也算有了保障。
鲍克俭说,“阳光驿站”这种半托型的方式,对家庭来说,减轻了不少负担。
社区还帮学员们从工厂联系了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学习技能、锻炼身体,还能赚点零花钱。“有的学员最高时一月能挣到300多元,这些钱都归学员个人所有。”
今后可能会有半托和全托两种形式
“阳光驿站”的学员从最初的2人增加到目前的8人。鲍克俭说,曾有其它街道的居民,向他们表达了想把孩子送到“阳光驿站”的想法。
“调动辖区内可利用的资源,以志愿者的形式为康复站服务,这点做得非常好。”宁波市残联副理长王红梅说,“阳光驿站”的模式参考了上海、杭州的一些经验,宁波以前也有其它地方搞过,但更多集中在对学员的管理,东柳街道的“阳光驿站”集康复、教育、劳动技能于一体,比较系统。“我们现在有个设想,将目前的半托发展为半托和全托两种形式。”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员自立,走向社会。”鲍克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