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成都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市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均衡特色示范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22日,教育部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芳等一行,专程来蓉,听取了武侯区关于“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的汇报。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彰显教育公平。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起,武侯区找准城乡教育的管理体制障碍、投入机制瓶颈、城郊学校低速低效发展症结和城乡教育非良性结构困局等四大问题,以“四破”促“四立”,逐渐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
破除管理体制障碍
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新模式
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武侯区从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入手,实施了体制改革、捆绑发展、科学布局等系列创新举措,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新模式。
其中,推行以城郊学校收归区直管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行以城乡教育“捆绑发展”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定城乡教育发展新布局规划,形成城乡教育发展蓝图。该区相继出台与制定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提高城郊小学办学水平的实施办法》与《武侯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城郊学校办学条件。同时,根据全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协同市、区级相关部门制定教育发展布局方案,区政府把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作为实施教育优先工程、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破除投入机制瓶颈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渠道
城乡教育投入不足是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武侯区确立“以城市反哺农村,多渠道破除教育投入瓶颈”的思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吸引民间资金投资教育事业,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元渠道。从过去靠乡(镇)投入改为以区政府投入为主、乡(镇)投入为辅的全区共同投入机制,政府积极投入,城区学校积极对口支援城郊学校,各乡镇、涉农街道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还建立弱势群体就学资助体系,保障城乡教育机会均等。设立90万元的政府“帮困助学”专项基金,对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行“两免一补”;对区内的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等。
破除低速低效症结
建立城乡教育品牌发展新途径
城郊学校表现出发展速度低、发展效益低的通病,其症结在于城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难以有效移植到城郊学校。武侯区通过加强宏观调配,刚性推进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以三维互动方式提升城郊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起城乡教育品牌化发展新途径,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该区通过校长、教研员、教师三维互动,有力带动了城郊学校的发展。完善和修订了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实施“基础+发展”的评估策略,在“捆绑式”发展工作评价部分,从激励城郊学校自主发展、加强城乡师资交流、规范学校行政管理和提升城郊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加以引领强化;还以区域品牌学校、名校长和名教师为中心,组建名牌教育管理集团,努力促进教育品牌化发展,令一批城郊优质教育学校脱颖而出,一批优秀教师加速成长。
破除不良结构困局
建立城乡教育多元办学新格局
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是造成教育结构不良困局的根本原因。武侯区大力拓展民办教育,积极引导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形成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经过几年发展,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给城乡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06年1月,相关领导称赞该区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这种‘一对一’的办法,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用显著。”2006年4月以来,相关领导也先后到武侯区进行专题调研。教育部在成都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期间,也选择了武侯区作为观摩现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多次对武侯教育进行专题报道。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记者 高善峰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