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直至2020年左右,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本思路,是要积极实施“五化”战略,即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学习化,着重强调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并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产业支撑、节约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贵州城镇化体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既是贵州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本出路是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因为小城镇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可以说,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启动器”和“推进器”,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在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十五”期间,贵州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城镇数量发展到705座,城镇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0.39座。其中特大城市1座、大城市1座、中等城市5座、小城市6座、小城镇692座(含69座县城),与2000年相比,新增遵义市1座大城市,都匀市、兴义市、凯里市等3座城市进入中等城市行列,毕节市、铜仁市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六枝、金沙、织金、黔西、桐梓等县城接近小城市规模,岑巩、剑河、红果等新县城规划、建设和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以县城为重点的100个重点镇发展速度加快,城镇职能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特色城镇和专业化城镇。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小城镇发展仍然滞后,与大中城市建设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十五”期间,全省县城以上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仅为6.05平方米,县城道路硬化率为85%,而城市道路硬化率为100%;县城以上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88.37%,污水处理率为21.07%,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为26.82%;县城以上城镇垃圾处理率仅为26.67%,而城市垃圾处理率达57.85%;县城以上城镇通电率达100%,小城镇基本实现了国家电网覆盖;全省县城以上城镇气化率为54.59%,小城镇的生活能源结构比较复杂,燃煤、沼气、瓶装液化气等多种形式仍然并存。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贵州小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全省的城镇化进程。
一方面,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改革财税、户籍和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有序提高城镇的产业容纳能力、就业吸纳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从而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制度和机制,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全省城镇发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针对贵州地域的广阔性和各地条件复杂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区域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小城镇:一是加快发展城市卫星型城镇。要建设一批为中心城市提供服务的卫星城镇,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重点建设畜奶产品产业带、花卉苗木特色农业带,推广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而增强为中心城市提供服务的卫星城镇;二是加快发展交通枢纽型城镇。交通沿线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扩散作用,把交通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大交通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乡镇工业主导型城镇。充分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结合小城镇新区开发和工业小区、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加快培育乡镇工业主导型的城镇;四是加快发展工矿资源型城镇。充分利用能源、原材料资源优势,结合实施“西电东送”等战略,加快资源开发聚集和工矿小区规划建设;五是加快发展旅游服务型城镇。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优势,重点依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所必需的条件,从而带动小城镇的商业、餐饮、旅社和娱乐等的发展,建设一批综合服务功能配套的旅游城镇;六是加快发展商贸集散型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经营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商贸活动,参与小城镇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