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6月26日电(记者王莹)就在很多高校为毕业生就业问题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毕业生几年来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5%。这个学校提出“2+2=4+3”的教育理论,即在大学期间分两步完成其他高校学生4年所学内容和需要参加3年工作完成的实践,使学生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顺利就业。
“2+2”指前两年以专业技能的基础学习为主,以“观、悟”的教学实践内容为辅;后两年以教学实践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等,这样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成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社会实践机会,我从大一入学开始就经常参加这些活动,除校内的晚会外,还到部队、其他高校及一些农村地区进行演出,这些实践活动对就业很有帮助。”即将与广州南方歌舞团签约的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李白说。
目前,社会各行业依托南校区建立的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实践基地有80余个,学校已经形成了由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教学实践三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每年将分批组织全校学生参与至少10天的社会实践,包括到福利院等场所演出和‘三下乡’活动等,2006年5——10月世园会在沈阳召开,学校免费为参观游览世园会的各界人士表演了近百场高水准、高质量的音乐会,演员基本都是学生。”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袁颖说。
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是依托与学校有协议关系的院团、艺术学校进行,包括沈阳市爱乐乐团、抚顺市风华艺术学校、瑞安市艺术学校等,每年可接收近千名大学生参与演出和培训工作。
这种融实践于教学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即将毕业的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胡静已经与沈阳的一家广告公司签下了就业协议,从事策划工作。她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学习过相关专业知识,但由于自己在校期间参与过很多大型演出的主持工作,也到幼儿园、艺术学校等部门从事过少儿台词与表演的培训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单位录用自己的理由。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