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爆楼市“灰色产业链”
据《市场报》报道,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各部门联手调控房价等一系列措施浮出水面,房屋开发成本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从事多年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这位姓蒋的房地产开发商自述了亲身经历的楼盘开发“灰色产业链”。
开发成本占房价20
%实际上,面积越大的楼盘,建筑成本越低。建筑商减少了很多钢筋、窗框等费用,售价昂贵不过是迎合贪大求全的消费心理。
1992年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价不过350元至400元,房价不过1000元——1500元/平方米,建筑成本占房价的1/4,加上土地出让金,房地产成本价格也不过是房价的1/2至1/3。如今建筑成本比原来只涨了100元至200元,房价却比原来翻了好几倍,房屋成本只占房价不到20%。
三手段搞掂“招拍挂”
土地价格、开发成本是不少房地产商向外宣称“价格上扬”的最大原因。实际上,土地“招拍挂”没有增加房屋成本,“暗箱操作”成为房地产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渠道。
“招拍挂”的项目一般分为3种情况:一种是规模较小的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开发商可以通过“内部渠道”了解政府方面的土地价格“底线”、“上限”,与有可能参与的同行形成“价格同盟”。由一家公司竞拍下来后,其他公司共同建设,但楼盘销售价格参照周边楼盘价格抬高销售。一种是规模涉及几百亩土地的项目,土地连片开发就需要通过集体“围标”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掌控,开发商往往事先做好评估部门、招投标审委会的“工作”,通过招投标“评估”方式,排挤一些外来的竞争者,通过打压对手、减少竞争压力来降低潜在的成本风险。还有一种是获得规划部门的“风声”,在未来的黄金地段抢先“圈地”的做法。如政府搬迁、城市发展规划等出台前夕,地方政府决策层尤其是“一把手”对城市发展的目标指向,成为开发商趋之若鹜的消息,一有风吹草动,房地产开发商就会连夜“跑马圈地”,因为这时候土地价格最低廉。
要获得这些消息、“搞掂”这些职能部门,就必须“有酒大家喝”,从楼盘开发中拿出一部分利润,让包括评估、规划、拍卖、土地、政府等部门“分享”。
四成利润为职权部门埋单
一个楼盘开发下来,开发商能够拿到的利润占房屋价格40%,还有40%就是被各种“灰色开销”吞噬了。其实,只要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中央的政策措施,我们完全可以把40%的“灰色开销”返还给购房者,那样开价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只需要3000元/平方米至4000元/平方米。
“吃得下,吞得掉,消化得了,没有后遗症。”这是开发商与诸多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的重要前提。
虽然害怕审计部门查账,但相比其它行业,建筑行业最容易开账出资,从进料源头、施工环节上,就能够将一大笔“费用”消化掉。“借用”身份证登记来冒充员工数量,用工资“冲抵”开销;把日常成本做大……这些都是开发商“化解”灰色产业链的主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