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江宁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关键之一在于活跃着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干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精干、高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捍东到江宁工作不久,就向全区干部提出了鲜明的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新方式:有的放矢、学用相长
不久前刚从新加坡参加南京市第五期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研讨班回来的区长柏鹏告诉记者:“这次新加坡学习,收获很大。作为南京三大新市区之一,江宁要把更多的干部‘送出去’培训,提高视野、开阔眼界。”
从2003年开始至今年5月份,江宁共举办各类主体培训71期,培训各类各级干部1.2万多人次,其中92%的区管干部已经通过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轮训,每年超出中央要求的8个百分点。
“在园区这个经济发展第一线的平台上‘充电’,对我们镇街干部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镇街已经工作18年的横溪镇副镇长昝家乾深有感触地说。2005年,作为园区培训基地第二批挂职学员,他被安排到开发区招商局接受了近半年的挂职锻炼,“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自2004年成立园区干部培训基地以来,已经先后有四期24名区管干部到园区经济建设一线接受培训锻炼。2005年以来,江宁区还先后选派了8名区管干部赴浙江萧山挂职锻炼,同时,还先后举办德国城市规划、香港社区管理、法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等3个境外培训班,培训干部36名。2007年,江宁区又与驻区东南大学等4所高校签订了代培地方领导干部合作协议。
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扩大民主、竞争择优
——2003年—2005年,江宁区共对256名干部进行了考察预告,对456名拟提拔人选进行了常委会票决,对315名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
——2004年,先后对市管后备干部、区委“两委”委员候选人和区计经局局长、两个镇的党委书记等重要岗位人选进行了民主推荐,在全区范围内以公推公选方式选拔出团区委领导班子人选,对两个镇的镇长人选在本镇范围内进行了公推。
——2005年,采取公推竞岗的方式选拔区委办公室主任,拿出区法院副院长和统计局副局长两个职位开展市区联动公选,开展了公推直选土桥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试点工作。
——2006年,对区划调整中的29名党政正职人选实行全委会票决,并对水利局局长等6个区管正职岗位人选进行了差额票决。
“没有公选,我一个外乡人不可能来到江宁,更不可能走上区管领导干部的岗位。”区政府办副主任车鸣感慨万千。2003年,作为南京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从数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到江宁担任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去年3月被选任为区政府办副主任。
从考察预告到任前公示,使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从常委会票决到全委会票决,实现了扩大党内民主的要求;从公选到公推,干部选拔的视野进一步拓宽。江宁区通过创新方式、改革制度,大力培养选拔了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年轻干部,实现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006年底,全区区管干部平均年龄由2003年初的44.1岁下降到43.6岁,大专以上学历由87%上升到97%,女干部比例由10.7%上升到11.9%。
干部考核监督新思路:增强公信、有效激励
2004年、2005年,区委连续两年对区管班子和干部进行大规模考核,2006年,区委又对江宁开发区、科学园、滨江开发区3家园区单位的班子和干部进行了全方位考核。通过这几次考核,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个别谈话和综合分析、结果反馈等方法,建立健全了全面、准确、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区委于2006年底,制定出台了《江宁区区管领导班子和干部经常性考核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问责考核、专项考核、联动考核、定点考核、谈心谈话考核和八小时以外考核等6种经常性考核方式。2007年4月,作为全省6个试点区县之一,江宁区按照省、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党政工作部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工作,以此加强区管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教育。
既要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又要干部不出事。这几年来,江宁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谈心谈话、回复组织函询等现有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整体效应,建立健全了干部监督信息员会议和干部监督联席会议。2003年以来,共对38家单位的“一把手”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52名离任的“一把手”进行了离任审计。
江宁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毛卫华指出,今年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喜庆年,是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换届的筹备年,也是全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年。只有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江宁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保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通讯员古德武 陈纪田 南京日报记者 陈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