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粤港间的那座桥
如果需要用一个人来折射香港回归十年“省港一家亲”的话,这个人非梁百忍莫属。在中信广场71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的这份工作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
如今,梁百忍把家安在了广州,回香港反而成了度假。两个儿子都在广州读书。和许多生活在广州的人们一样,他常常自己坐公交、搭地铁,他说这样更享受更舒服,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这样形容自己和自己带领的团队:“不是外交官,而是粤港间一座务实的桥梁。
| |
文/本报记者邱敏、杜安娜
图/本报记者骆昌威
对话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梁百忍轻松地向记者回忆起,2002年10月15日,在驻粤办挂牌成立前的大日子里遇到的尴尬。那一天是秋交会的开幕酒会,作为香港官方机构的代表,他被邀请在酒会上发表演讲。这是他精心选择的一次“亮相”。
“我们一直在为驻粤办的挂牌寻找一个时机,希望广东省21个地级市都能知道我们这个办事处,最后选择在秋季广交会这段时间,各地的官员都会来广交会,刚好赶上他们的‘档期’。”
他特地追问了演讲是用广东话还是普通话,答复是都可以。但在现场,他发现与会的六个省的领导都是用普通话演讲,他觉得自己用粤语不太礼貌,但普通话对于没有准备的他,当时难度太高了。于是他上去只讲了三句话:“对不起,我普通话讲得不好,谢谢大家。”就下来了。从那时起,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之后要流利地说普通话。
这个目标他达到了。今天,坐在记者前面的梁百忍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关于工作
在广东已经不再拘谨
到驻粤办工作之后,梁百忍首先要面对和习惯的是粤港两地的差异,虽然这种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不加以正视,就很容易引起误解。举例来说,香港人说“检讨”这两个字,只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语,但如果在内地说“检讨”,情况便会严重得多。
记者:您是香港驻粤办的第一任主任,至今五年,对于香港回归十年中,粤港合作方面,您个人体会前五年与后五年有什么不同吗?
梁百忍:刚回归的时候,有一个对“一国两制”的演绎,大家都认为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相互之间的交往是很拘谨的,很怕。我刚到广州时,开展工作,介绍自己之后,别人就会说,是香港的吗?那你找港澳办,然后再过来找我。
随着工作的开展,尤其在温家宝签订了CEPA协定后,在演讲里面谈到,“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下面,发挥两制不同的好处,为国家服务。这是个很高的要求,我听到这一句话后很有感触,驻粤办工作如何开展?就是寻找为国家服务的“两制”的最佳接合点,更有效地推动双赢和多赢。并不是因为“两制”,我们就不接触不合作,不要怕“两制”的不同。
现在在广东已经完全没有这种拘谨了,粤港合作从2003年开始提高规格了。以前联席会议是副省长和市长,现在是行政长官和省长,层次逐渐提高。
关于生意
港人更愿过来搞“三产”
记者:2002年,您刚到广东的时候,许多港商正面临产业转移的困惑,面对一些台商转移到华东,大家都在思考广东的竞争力是不是落后了?现在他们的想法怎么样呢?
梁百忍: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2年以前,广东有72000家港商,2006年已经达到了92000家,实际的数字是增加的。其中制造业的工厂维持在五六万家,没有太大的变化,增加的两万家要在服务业方面以及物流、贸易、人力培训、零售方面。随着泛珠合作的推进,现在有一部分产业转到赣州、湛江。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头之年,广东省面临很多机遇。这里要提一提香港出现的一个特别现象,那就是香港人对“十一五”规划的热议现象。
以前,在香港出生长大的人从来都没有讨论甚至听说过“五年”之类的规划,对“十一五”规划之前的都没有了解。但现在许多香港人对“十一五”规划非常了解,我认为香港回归十周年,不论从现实还是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香港了解和配合“十一五”规划是很有标志性意义的。
关于广东
香港可加大服务输入
记者:那对广东的“十一五规划”,香港人最关心什么?
梁百忍:广东的GDP已经超过2万亿,但第三产业只占42%。在未来,广东怎样进一步引进香港的服务业,加强国际上的合作,是一个发展的重点。包括广州的物业管理方面,应该大幅度提高;交通管理方面都需要大幅度提高,这些方面,香港都是大有可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