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之中,这只是无数次权力交接中的一次:6月27日,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卸任,戈登·布朗接任。
历史长河之中,10年不过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但对个人而言,10年却足以令青春老去,荣耀褪色。10年,经历了三次大选、五次战争、数次内阁改组、多项政策改革之后,布莱尔这位昔日的“工党神童”、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华霜过早地染白了双鬓。尽管有人客气地称他为“英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首相之一”,但英国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的总结更为远近闻名:“以远大前程开场,却以令人失望收场。”
对于黯然离场的结局,对于毁誉参半的评价,布莱尔多少有些无奈。他在离职演说中说:“民众的期待空前高涨,以致于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但他同样自信:“我已永久改变了英国”、“为了这个国家,我竭尽全力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离开他的英国仍被称为“后布莱尔时代”,他所留给英国的那些“遗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将深远地影响未来……
内政:跨越传统分野 “超越过时的思维方式。既超越沉迷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老左派,又超越倡导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新自由放任,以及笃信自由市场是万能良药信念的新右派。”10年前,布莱尔提出了“超越左右”的“第三条道路”,把工党带回了英国政治的权力中心,也把英国带上了一条与笃信自由市场的“撒切尔主义”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主任张铁军认为,所谓“第三条道路”,其核心是强调变革与创新,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政策继承了社会包容、平等、关怀弱势群体这些传统的左派价值观,但又包括了权力下放、鼓励竞争、打破国有垄断这样的自由主义内容。经济上,实行既反对传统左派的国家干涉主义,又反对新右派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源分配上,市场与政府的手段并用;社会组织形态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元素兼收;意识形态上,老左派与新右派的观点并蓄……
“从总体上说,布莱尔是披着理想主义外衣的务实主义者。”上海欧洲协会副秘书长张祖谦评价。这种实用主义塑造了工党的新形象,更令布莱尔在担任首相的10年中带领英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经济成就:GDP年均增长2.3%,年均失业率仅为4%左右,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人均工资保持了4%的增长态势。与欧盟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长期饱受低增长和高失业的折磨相比,英国被宣称是欧洲大陆上最健康、最强壮和最成功的经济体。同时,布莱尔带领的英国政府也注重维护中下阶层的某些利益,致力于减少贫困,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
宣布离职的前几日,在工党内部发出的备忘录上,布莱尔宣称,“我已永久改变了英国”。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戴炳然认为,“第三条道路”是否真的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之路,虽然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正如布莱尔自己所说,“社会正义”与“经济繁荣”的结合已成为英国主流政治思潮,未来将更深层次地影响英国政坛。可以预料,政治主张也许将横跨左右传统分野,政治实用主义倾向将会进一步加强。
外交:黑白双色呈现 6月21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布莱尔最后一次作为英国首相参加欧盟峰会。经过长达20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谈后,23日凌晨4时55分,欧盟内部传出消息,欧盟27国首脑在替代欧盟宪法的新条约草案上达成一致,持续两年的欧盟制宪危机宣告结束。布莱尔说,他完成了所有他承诺的事,“英国提出的4个重要条件已经得到满足”。
出于务实主义的外交信条,对欧洲一体化,布莱尔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的相对保守态度。张祖谦说,就在布莱尔就任首相的第二年1998年,布莱尔即和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一起,在接近英吉利海峡的小城圣马洛举行会晤,共同敲定了“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将整个欧洲的独立防务工程推进了一大步。第二年6月,欧洲独立部队即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式成立。
布莱尔也一直倾向于加入欧元区。他表示:“欧元已变为现实,如果我们持续避开欧元或是装作欧元不存在,那将是十分愚蠢的想法。”即使在英国公众一直持保留意见的‘欧洲宪法’问题上,布莱尔也承诺,将说服政府推动欧洲宪法公投的通过。由于国内反对声音太盛,加上法国和荷兰先行公民否决了欧盟宪法,英国的公投才不了了之。
当政10年,布莱尔还致力于推动非洲问题的解决,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态度也相当积极。在对中国的政策上,布莱尔可以说也是尽力而为。在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1998年,中欧领导人实现了首次会晤,会晤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每年举行一次领导人会晤,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张祖谦说:“也正是在布莱尔执政期间,中英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英两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布莱尔外交方面最重要的遗产,是在职期间进一步巩固了英美联盟,但也由此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沼,这不仅几乎分裂了整个欧盟,也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直接导致了他的下台。“幻想由彩虹多色绘成,现实却全以黑白双色呈现”,这句布莱尔向女王递交辞呈时所说的名言,可以看作其对自己外交政策的概括。
伊战:留下棘手难题 离职前,布莱尔依然坚信,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他没有做错。尽管他曾经期望,“不用把我们的孩子送到战场上”;尽管近七成英国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是布莱尔政治遗产中最灰暗的一笔;尽管连美国人都出言讽刺,布莱尔是布什的“哈巴狗”。
作为左派的英国工党代表人,布莱尔为什么在伊拉克战争上会选择了紧跟走右派路线的共和党代表人小布什?“其实,这正是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张祖谦说,紧随美国的政策,蕴涵着布莱尔和英国工党的反思。“长期以来,英国一直有着当保守党执政时,英美关系更加密切、经济发展更好的传统。布莱尔执政后,在外交政策上保持英美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布莱尔借鉴保守党经验的重要方面。”反思的另外一个结果,是“自由干涉主义”思想被广泛贯彻到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布莱尔政府跟随北约出兵南联盟,出兵阿富汗,并且顶着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进攻伊拉克。
在戴炳然教授看来,英国与美国走得近,可以说是盎格鲁-撒克逊主义的传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两国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一直以来保持跟随美国政策的英国,也借助着美国的实力发挥着自己最大的影响力,这个传统在布莱尔时期没有任何改变。即使换一个人做首相,可能至多会在对伊战争中的强度、具体做法上有些细微差别。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布莱尔上台之初就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道,积极推动干预结束东帝汶和塞拉利昂冲突;而在布莱尔当政两年之后,英国军队即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科索沃的空袭;再过两年,即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不足1个月,英国军队与美国军队联手,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布莱尔在百万英国民众发动创纪录规模反战游行一个月后,依然与美国联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也正是由此,张铁军认为,布朗虽然在先前曾表示要从伊撤军,一旦坐上了首相这个位置,个人意愿恐怕不一定能实现。(记者 梁建刚 成 珞林环 尤莼洁)
6月24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工党特别会议上,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被任命为新任领袖。他将在3天后接替布莱尔正式出任英国首相。这张摄于6月24日的拼合照片显示的是参加工党特别会议的前任工党领袖布莱尔(左)与新任工党领袖戈登·布朗。新华社记者谢秀栋摄
将出任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特使
图为2006年12月18日,布莱尔(左)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会面。6月26日,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7日卸任后将出任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特使,为巴以谈判做准备。新华社/法新
“小鹿斑比”,这个得于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的绰号,确似10年前初任首相的布莱尔。
26日,英国知名能源公司BP的职员、威尔士人安妮在越洋电话中,这样问记者:“难道你不觉得吗?那时的他,一张娃娃脸,意气风发,笑容灿烂,民众对他充满希望。”
那时的布莱尔有“神童”之称。任职第二年,他积极推动北爱各方签署了《星期五和平协定》,这一历史性协定对结束北爱尔兰流血冲突起了关键作用;执政10年间,尽管他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革方面存在争议,但他确实创造了英国战后最长的经济繁荣期,保持了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引进了最低工资制,致力于减少贫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维修公司的工人约翰说:“他在经济方面的政绩,尤其是在维护中下阶层某些利益方面,不容否认。”
“他确实聪明,或者说,他足够狡猾。”上海“韦博国际英语”的一位英国教员这样形容。在警方因“金钱换爵位案”调查布莱尔时,他神不知鬼不觉地让警员一大早从边门进入官邸,令所有媒体无法逮到现场采访的机会;在媒体连连曝光他一家在加勒比海岛“亿万富翁式”度假的消息时,却无任何其腐败铁证被确实掌握;在两年前大选前一天,他携手妻子切丽向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太阳报》披露其幸福的家庭生活细节,比如他在刚度过的结婚25周年纪念日为妻子精心手绘卡片。
工党成员、汇丰银行伦敦总部职员詹姆斯说:“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极重视包装的人,而且极懂得如何运用媒体向民众展示他的个人魅力。”曾饰演过首相的演员罗伯特·巴瑟斯特说:“他说得特别好,以至于说了什么并不重要。我猜测,也许若干年以后他会从事宴会讲演,享受演艺事业的巅峰状态。”
戏谑多过指责。安妮说:“1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面对伦敦发生的恐怖袭击、伊拉克平民的无辜丧生,人们对布莱尔的期望值一落千丈,对他是否下台已经无所谓了。”去职以后的布莱尔将做什么?据英国《卫报》26日报道,布莱尔将出任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特使,为巴以谈判做准备。摆在布莱尔眼前的,依然是“远大前程”。但相信将来无论做什么,都比不上“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这个头衔所带给他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