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夜探明城墙维修工地
30多民工夜宿600年藏兵洞
他们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庄稼人。为了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申遗”冲刺修缮工程,来到了古城南京。尽管这个城市里没有他们的家,但夜晚的明城墙藏兵洞却成了这些民工名副其实的“家”。
600年“老房子”
“散步的人都会朝里面看上一眼,有时候天热光着膀子坐在屋里,有点不好意思”
东水关位于通济门南侧,是秦淮河的入城处。在历史上,东水关原本有33个券洞,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藏兵洞。到上世纪50年代,只剩下最底层11个藏兵洞。昨晚19:30,当记者来到东水关时,惊异地发现这11个藏兵洞中,有3个已经被当成了维修工人宿舍,共有30多民工居住在此。
在工人杨师傅的指引下,记者走进其中一个藏兵洞,几位工人正在吃晚饭。记者目测了一下,整个洞面积大概有27平方米,在藏兵洞北侧,整齐排列着一排床铺。
35岁的谢玉震指着墙上的塑料布:“我们先用塑料布把整个洞顶封起来,这样做是防止城墙渗水滴下来,然后用木板在洞里搭了一长条通铺。住在这里的8个人都是老乡。刚住在这里十几天,感觉很新鲜。”
“住在600年的房子里,别人想住还住不到呢!”民工老徐打趣地说。“这里面冬暖夏凉,不需要空调,晚上还没有什么蚊子,睡得还行,但有点让他们难堪的是,因为藏兵洞门口只有一个简易的铁门,晚上来散步的人都会朝里面看上一眼,有时候天热光着膀子坐在屋里,有点不好意思。
14英寸小彩电“这是我们的小剧场!
每天大家都围在周围看”
据民工师傅们说,吃完晚饭后,便是一天最轻松的时候。有些人选择三三两两地去夫子庙逛逛,还有一些人喜欢回到藏兵洞里看电视。一台14英寸小彩电,加上旁边的一台小型VCD机,就是他们每晚的期盼。记者到来时,来自六合桂子山的戴师傅他们正围在电视机前看一部最新的片子《杨门女将》,“这是我们的小剧场!每天大家都围在周围看。”
“我们有时候还会去唱歌跳舞!”戴师傅说,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东水关公园这里每天都有大爷大妈们在跳,他们有时候也会跟着跳几步,吼几声。戴师傅有些羞涩,说他们跳的时候会不好意思,怕自己跳得不好被人嘲笑,也怕身上打着补丁的衬衫影响了城里人的舞步。
56岁“教师”民工
“经常有城里的家长开着车,带孩子来工地接受艰苦教育”
今年56岁的徐银宝,曾在当地一所民办中学当数学老师,在藏兵洞里,徐银宝说:“我带过的学生,不少都成才了,大的四十好几,如今在部队里当团长了”,而在藏兵洞里,徐银宝居然也能重操旧业,在短短一周之内就发掘出几个城里“学生娃”。
“经常有城里的家长开着车,带孩子来工地接受艰苦教育,他们毫不避讳地指着我们告诉孩子:看,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这样子。”而徐银宝并不介意,他会主动上前找孩子们说话。“我就问他们学习情况啊,平时玩什么之类的,很快就和他们混熟了。”
“就在几天前,一个外语学校的孩子也被家长带来受教育,他说他家请的外教580元>小时,可是他自己不适应,我尝试用当老师的经历和孩子的父母沟通,事情居然有了转机。”徐银宝得意地告诉记者,那个孩子还答应周末晚上找他来辅导数学呢。
有一个女工
“就是洗澡时很不方便!”
藏兵洞里住的大都是老爷们,但记者还是看到一位女工的身影。和老爷们一起生活,是不是有一些不方便呢?“就是在洗澡时很不方便!”后勤工李云花(化名)向记者笑笑。
晚饭过后好一阵,大部分工友都到前面广场纳凉去了,李云花却收拾好简单的衣物,快步进了藏兵洞后面的一个小屋子。进去不一会儿,李云花探出脑袋朝外望了望,喊了两声一个工友的名字,没人应答,偏巧正有一位男工友经过,李云花赶紧喊住他,“我冲个澡,你帮我把着点门啊。”对方爽快应允,就近蹲在相隔10米的一道水泥台上。约摸十来分钟,李云花顶着一头湿发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收入比种在家种水稻多,一天下来有45块。”,59岁的曹官宝在记者临走前握着记者的手,因为干旱,这位家住六合金牛水库旁的老人田地收成不行,两个小孙子上学又需要学费,因此十多天前来到南京打工:“等农忙时我们就回去了!藏兵洞肯定没有家好!”(作者:潘瑞锴 成岗 谢婷 杨静 朱宏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