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你能说好文明用语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上至文豪大儒,下至乡间村妇,人们往往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多么悠久,古代文明多么璀璨来作为自己的固有像征来标榜,自我感觉常常是好之又好,好象自己出生在文明国度,天生就是一个文明人了。
| |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某些原因,看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讲所谓的文明语言。其一,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只是某一领域的文明,某些固定人群的文明,文明的普及程度不够。很多劳苦大众整日为生计所奔波,文化知识匮乏,甚至许多都是“目不识丁的”的“粗人”,粗人是从来不会讲“客套”的,都把所谓的文明用语作为一种伪善来对待,即使偶尔讲一下,那也是在“做秀”。也许这些话会刺伤某些自以为是文明者的自尊心,可是纵观中国历史,有记载的到底有多少进士,又有多少秀才和书生呢,人群之中有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不得而知,人口学家那里也只是大概,
从没有人仔细研究过中国历史上到底出了多少被儒风浸染到出口便是芳香的雅致人物。
其二,中国人的接人待物都比较含蓄和羞怯,不善于交流,也没有把文明用语当作习惯语言。和陌生人打交道还比较客气,所谓客气也就是把初遇的语言“文明”一下,以示礼貌,泛泛之谈,从不深入,外表彬彬,实则应付;熟人就不同了,把文明语言抛开了,说话直截了当,句句干脆,倒也利索。
其三,文明语言用在忠孝上的多。古人中的臣对君,今人中的部属对领导上级,自家人中的孩子对长辈,大都恭谦良淑,礼仪得体。而反之他们对属下和儿孙呢?要么心存鄙夷,不屑良言而对;要么娇宠惯纵,不善教诲驯养。所以王朝时时更换,望族不过三代灭亡。不必举例了,历史上的故事太多,可别拿“让梨”和“三迁”来狡辩,他们才是个例,我说的是普遍现象 。“都是一家人了,不必拘礼”这句话就是把文明语言当作繁文缛节一块删去的左证。再有,“礼义仁至信”本是礼字当头,可是中国的“礼”太丰富了,磕头作揖和重金相赠超过了文明语言的分量,礼貌成了身份的象征,呵呵!草民无礼成了理所当然,我穿着打扮一个臭酸样,再怎么说客套话也不会有人给个好脸,即使像孔乙己一样口出兰惠也被人认为不正常,所以“麻了把子”的口头禅最符合身份。
当然,现代的中国再也不是遍地荒蛮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文化人的分量也与日俱增,但是讲文明用语的习惯还没有普遍养成,怎样把文明用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求,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怎么实现,要说还得从教育入手,各行各业也要大搞文明之风,把“你好!谢谢!”当作口头语,把“吃骡马和它马达”作为落后和粗俗的表现,“八耻八荣”对于老百姓太深刻,还是先从“你好”说起吧,真希望明天早上醒来听到的第一句问候就是“谷的猫宁”哈!俺也会回敬您的,“猫宁同志”。(Yinzi4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