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兴文
“我小时候,这里是好几米深的柳条通,连条狗都钻不进去。”44岁的农民杨兆文指着脚下的沙丘说。
这里,是拉林河位于双城市韩甸镇永和村的河岸,从此向北到松花江再向东,沿江河畔呈现出一条绵延数十公里的沙丘,是哈市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带。
| |
从前年开始,杨兆文带人在沙丘上植树造林。如今,永和村3000多亩沙丘已有一半儿被插上了杨柳。尽管树木显得稀疏,但沙丘上已长出片片青草,踏上去有一种板结的感觉。“这样沙丘就被固定住了。”杨兆文说。
全市土壤沙化状况不容乐观———
沙漠就徘徊在我们身边
杨兆文回忆说,2000年春天,几场大风过后,永河村近5000多亩耕地被几厘米厚的沙子覆盖,刚出土的幼苗全部被捂死。村民们捶胸顿足,悔不该将河边的柳条通开成耕地,让没遮没挡的沙子轻轻松松地刮起来。
时至今日,当年那场“沙灾”的痕迹依稀可见,原来的黑土地高产田已变成了沙土地低产田。
杨兆文也许不知道,全市土壤沙化状况远远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据涉农部门调查,哈市周边现有沙化地面积98767亩,主要分布在道外区民主乡、双城市拉林河和松花江沿岸。民主乡坝外草原荒漠化面积10735亩,其中严重沙化面积为4500亩;双城市韩甸至万隆拉林河沿岸,已形成一条长44公里、宽300米至500米的流动沙带,面积88032亩,其中沙化耕地57359亩、沙化荒地(已开垦耕种)2650亩、沙化草原16023亩、天然沙丘12000亩。
调查认为,大量湿地和草原被开垦,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哈尔滨市部分地区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土壤沙化的危害十分严重:13645亩农田永久不能耕种,43714亩高产田变成了低产田,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790万元,16023亩草原严重退化,失去了生态功能,甚至形成市内沙尘源,危及全市整体环境。
2006年,市林业部门开始在双城市沿江河村屯进行沙漠化防治,现已植树造林15000多亩,韩甸、杏山等乡镇的流沙已被基本遏制。
水土流失在逐年加剧———
农业生产面临深远危机
哈尔滨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风蚀和土壤退化的水土流失,是哈市农业生产面临的深远危机。
据统计,哈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8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1.2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6.2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著名土壤学专家、黑龙江大学教授孟凯,将全省水土流失分为初级、发展及危害等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危害阶段的7个县(市、区)就有哈市呼兰、宾县、五常、双城和阿城。
据资料记载,黑土在开垦初的前20年中土壤有机质大约减少1/3,开垦40年后大约减少1/2,开垦80年后大约减少2/3,目前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基本在1.5%至3%之间。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哈尔滨地区厚层黑土比例由上世纪50年的47%下降到2000年的19%。黑龙江省南部地区黑土厚度由1983年的平均30厘米左右,下降到2002年的25厘米,20年间减少了5厘米。如果按400年形成1厘米黑表土的时间计算,哈市大部分地区20年间流失了过去2000多年的黑土沉积;如果以目前黑土区平均年流失0.3厘米至1厘米的黑土表层计算,再过50年全省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剩下的母质层将成为不毛之地。
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
治沙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按照专业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孟凯指出,防治荒漠化首先要制止不合理经济活动。就哈市而言,目前仍有大量江河滩地、山间湿地、草原甚至林地被非法开垦成耕地,有的湿地被开辟成稻田、鱼塘,有的河段因违规采沙而百孔千疮。
记者在双城市采访发现,哈市荒漠化治理面临法规、体制、投入等多方面问题。面对农民破坏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制止;面对一个河段的治理,存在林业、畜牧、环保、水务及土地等多部门管理又无部门去管理的现象;面对亟待上马的项目,往往因资金短缺而束手无策。
哈市近年来已相继在延寿、宾县、方正、巴彦等地,进行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及黑土综合改良试点等示范工程,并取得重要成果。但要在全市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面临最大的困难仍是资金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