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屈肢葬
最近几个月,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酉阳大溪镇杉岭村笔山坝,发现了一处大溪文化遗址。专家认为,该处的考古发现,超过了湖南里耶秦简的考古意义——湖南里耶3.6万枚秦简的出土曾震惊世界。
专家认为,在与巫山大溪遗址相距千里且有重山阻隔的渝东南酉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存,填补了酉水文化序列中新石器时代的空白,丰富了酉水流域古代文化的内涵,把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推到了6000年前。
约在6000多年前,一支有血缘关系的人,从大溪文化强势地区的两湖流域出发,乘船到达笔山坝。考古人士推测,当这支大溪人到来时,这里已有土著人生息。土著人并没以武力抵挡陌生人的造访,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了这支人,双方和睦相处。
专家在清理出土的文物时发现,这里的大溪人不但有加工用的石斧、炊煮用的陶釜,而且还有纺布的纺轮和木器加工的圭型石凿和双肩石锛。其中,双肩石锛还是首次在我市发现。
根据考古现场横断面淤沙层推断,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遭受洪水的袭击。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考古工作者在巫山县瞿塘峡东口南岸的大溪镇发现以该地命名的“大溪文化”遗址。80多年后,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酉阳大溪镇杉岭村笔山坝一块近50万平方米的台地一隅,也发现了一处“大溪文化”遗址。
湘渝专家昨日会诊后断定,6000年前大溪文化在此与土著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这里也形成了社会分工明确、人们安居乐业的和睦社会。
江汉人乘船来这里
笔山坝台地位于酉水河旁,上下游分别被一条狭窄的峡谷锁住。即使在今天看来,要想到达此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远古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找到这个世外桃源的呢?
“他们应该是乘船沿河穿峡谷进来的。”湖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在对实地探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张春龙说,约在6000多年前,一支有血缘关系的人,从大溪文化强势地区的两湖流域出发,乘船而来。
这支人是通过哪条线到达这里?湖南湘西文物局副局长龙京沙说,酉水发源于湖北来凤,流经渝东南酉阳、秀山,转湖南湘西注入沅水。所以,这支人既可能通过酉水上游的湖北顺流而下,也可能从沅水逆酉水而上,“到底是通过哪条线,还需要新的证据。”
融合土著形成特色
专家们在对实地探察后发现,除了屈肢葬和外红内黑的陶片,与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屈肢葬和陶器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这里的陶器还有不少独特的地方——陶器表面的席纹就是之一。
“这种纹路,在巫山大溪遗址和江杭平原大溪遗址中没有见过。”重庆考古所勘探办副主任李大地对其所见惊叹不已。
李大地说,他们在笔山坝出土的大溪陶器碎片研究后发现,其表面遍布“鳞状”的纹路,考古术语称为席纹。这种纹是用编好的竹条在陶器表面拍打或滚压形成。
为何这里的大溪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征?重庆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推测,很可能是当这支由江汉平原迁来的大溪人来到笔山坝时,这里已有土著人生息。土著人并没以武力抵挡陌生人的造访,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了这支人,双方和睦相处。逐渐互相影响和融合,以至形成了既有明显大溪文化特征又有土著特色的大溪文化遗址。
种稻纺布都有手艺
专家在清理出土的文物时发现,这里的大溪人不但有加工用的石斧、炊煮用的陶釜,而且还有纺布的纺轮和木器加工的圭型石凿和双肩石锛。其中,双肩石锛还是首次在我市发现。
根据这些器物和自然地理环境,湖南株州考古所所长席道合给记者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在这里种植水稻,同时还可以从树皮上取纤维,纺布以穿着。他们还有一手很好的建筑技术,因为双肩石锛和圭型石凿就是专用木工工具。他们首先在地上打柱洞,然后用器具凿出榫卯,让木料互相咬合,房子就这样盖了起来。当时这里还有专门加工陶器的窑场和石器加工场,他们用做好的石器去射鱼狩猎。“还做了很多工艺品,供有权威的人祭祀或穿戴所用。”
重庆考古所袁东山副所长则推测,当时这里生活着不止一群人,于是人们有了分工,人人都有手艺,从事着生活和工作。他们把做好或捕来的猎物与其他人交换。生活虽艰苦,但也悠然自得。
这里曾遭洪水袭击
重庆考古所李大地介绍,今年3月开始发掘以来,目前已发掘了400平方米,在考古现场横断面上,他们发现了10个文化堆积层。从目前情况看,第10层显现出来的信息,是一个比大溪文化还要早的文化因素。但这种文化因素到底是什么,至今是个谜。
尤其让专家不解的是,在第3层和第9层,这两个大溪文化层之间却是一米多厚的淤沙,为什么在同一文化类型之间有这么厚的淤沙呢?专家推断这可能是当时洪水过后留下来的标记。
“洪水对大溪人造成了灾难性的祸害。”重庆师范大学杨华教授介绍,此前在葛州坝和宜昌等地也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淤沙层,结合酉水大溪文化遗址的淤沙层可以推断,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遭受洪水的袭击。据此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条件。
“这里面就暗藏着当时气候变化的信息。”重庆考古所考古队队长白九江介绍,距今1.4万年至1万年前,地球处于一个寒冷期,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时,地球气温又迅速升高,形成了一个暖期。而酉水大溪文化恰恰处于这个时期。因此,这个淤沙层就隐含着当时人与自然、自然与环境及气候变化的信息。揭开这一层的秘密,不但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的信息,而且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对大溪文化延续的影响。
湘渝专家会诊酉水大溪文化
本报讯在酉阳县大溪镇杉岭村笔山坝发现的文化遗存,与此前巫山瞿塘峡口发现的大溪文化是不是一脉相承?昨日,来自湖南和重庆的考古专家齐聚酉水河旁,对这里发掘出土的文化堆积把脉会诊。
今年3月至今,我市考古专家在笔山坝清理出各种遗迹40余个,其中大溪时期墓葬7处,出土遗物标本500余件。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酉水大溪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超过了湖南里耶秦简的意义。”湖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考察现场后得出这一结论。张春龙说,湖南里耶3.6万枚秦简的出土震惊世界,但它只是为历史学做出了贡献。
“我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今天总算在重庆酉阳看到了。”湖南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副局长龙京沙说,通过此前他对酉水流域的调查,已在此找到了商周时期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元素,但就是一直没有找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而酉水大溪文化遗址的出土,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重庆市考古所大溪文化研究专家白九江介绍,此前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渝东北巫山县瞿塘峡东口南岸。由于瞿塘峡地势险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峡东峡西之间的交流,在考古工作者中曾有“大溪文化不过瞿塘峡”的说法。
因此,在与大溪遗址相距近千里且有重山阻隔的渝东南酉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存,填补了酉水文化序列中新石器时代的空白,丰富了酉水流域古代文化的内涵,把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推到了6000年前。大溪文化向西在瞿塘峡受阻,这些发现则表明大溪文化已绕过酉水过夔门,而酉水和清江有可能是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的另一条通道。
专家推断,从目前的区域和面积可以推断,在笔山坝台地的中央,肯定会有更大的遗址存在。他们将继续发掘。
记者 李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