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头角被依据不平等条约勘定的“中英边界”强行割成两半,从此,以街心为界,一边是英占香港,一边是中国大陆。
1979年那场台风后,马生50岁的老爸结束了在香港摆地摊的行当,来到中英街,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马文记”金行。
“马文记”金行曾经和中英街一起经历过巅峰时期。现在虽然招牌没换,但店里的内容却换了,有金饰品,更多的还是杂七杂八的百货。
“那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当时沙头角镇的财政收入中,中英街就占了三到四成。中英街刮起了席卷全国的黄金热,生意好的时候,整条街一周的黄金销量可达1吨左右,有的金行还要雇上那么两三个古惑仔守在店门口……那时的中英街,人山人海,有时店里都插不进脚。现在做金生意在这边是难做了,你看旁边的周大生金行早改卖百货了,现在深圳的许多大型市场都有他的专卖点,人们不用再到这里来买了……”马生说这番话时眼睛始终一动不动的看着店外冷清的街,脸上时而堆起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笑容。
也就是从1996年的“黄金热”过去以后,最高峰10万余人的拥挤喧闹抢购的场面逐渐隐去,中英街像是一幅泼墨山水画随着气候渐渐淡了颜色。马生还说,这几年,来的人少了,生意慢慢冷清,开始有香港的商家把他们的店铺租给了一些内地人,其中80%左右是潮汕人。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最高租金可达10万到11万港币。那些租香港店铺的内地老板由于没有香港证件,一到香港警察例行检查时,就会自觉地跑到街的正中———这个每日可见的特殊场景和散落在中英街上的8个界碑一起,成了中英街独特的风景。
因为去不了香港,1997年之前的中英街对内地人来说有一种“望梅止渴”的味道。回归之后,冷了商业,却热了历史———改造一新的中英街博物馆、警示钟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学习的学生、游人。
站岗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抬眼望去,街的那边站的是边防武警,他们对面不到20米远的地方是香港警察。他们守望相助,是多年的邻居了,“同行一条街,共饮一井水”。随着个人港澳游和CEPA的实施,人们去香港容易之后,中英街老了,而生活更新,人们的选择更多了。一条不到250米长的小街,却流转着几百年的沧桑,变换着不同的底片。因为历史,它还叫中英街,因为时势,它成为了历史。
本版文图 薛云麾/CFP
上图:界碑就在街中央
上图:香港人刘生家就在界河上,他前几年也是开金店,现在只能做点百货了,为街两边的居民服务
上图:回归十年,港警和边防警共同在街上执勤巡逻
上图:根在深圳枝在香港的大榕树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