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怎么合作?”“请问你们有什么要求?”28日,海南创新通讯城“手帮手”———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正式推出,一经本报公布,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早上一上班,主办方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很多大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
“电话都打爆了”
“一天接到500多个电话,已有115个同学报名,同学们的热情超过我们的想象”,海南创新通讯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咨询电话都打爆了”。
活动吸引了来自本岛海大、海师、热作两院、海经院、海南技校等学校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大陆的学生,从网上获悉后打来长途电话咨询。同学们自主创业的想法十分强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主办单位可以提供怎样的扶持,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按计划,从2007年6月28日到7月8日,海南创新通讯城推出“手帮手”———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该公司向社会公开征集30名大学生创业者。
这30名创业者作为手机柜台营业员,海南创新通讯城负责提供每人一个柜台,每月600元/人的底薪,合作经营还享受净利润25%的提成。由公司统一铺货,统一结算。经过“传、帮、带”的培训上岗。经营盈利后,柜台转租,该柜营业员获得优先承租权;该柜营业员可随时提出承租方案(承租时间及享受的租金政策)。
自我创业,我行!
记者调查发现,自主创业的想法在职业技术类学校学生中较为普遍,相对而言,本科大学生毕业后计划继续深造的较多。分析不难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较为突出。
主办单位表示,对于报名者学历没有严格的限制,更看中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崔哲是海口职业经济技术学院的今年的毕业生,旅游专业。现在是海口一家汽车4S店的销售员,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来自青海的崔哲很喜欢海南,毕业后打算留在本岛工作。他从去年开始从事社会实践,先后做过10个工作,包括散发传单等“最基层的工作”。
崔哲很看好海南创新通讯城“手帮手”计划,他说自己报名的目的在于,看中了主办方提供的平台,在自己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情况下,是个学习的机会。“我对自己很有信心!”崔哲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希望加强自身销售能力和管理水平,打好基础,得以成长。
来自海口的小王是海南技校2007届毕业生,学习化工制药专业,之前曾应聘深圳一家化工厂,每月工资1000多元,这次也报了名。她说在工厂不自由,不喜欢。一直想尝试一下自我创业,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支教学子就业无门
小李是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去贵州支教一年,回海南后两年时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说,“手帮手”计划是一个创业的平台,对自己很适合,因为出身普通家庭,他苦于没有资本做事,也曾到一些私立学校任职,但总感觉不太适合自己。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小李这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一方面,由于专业不对口,社会提供的岗位稀缺,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位,空有抱负却就业无门;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刻意抬高就业门槛,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
一位毕业生说:“希望全社会多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创业机会,苦一点累一点无所谓,只要有一个机会。” (本报记者 刘守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