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广东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筹建开始,短短的15年间,广东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已超过70所,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
“而10年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非常艰难,曾经是蹒跚前行。”回顾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一路经历过的波折和取得的成就,不少多年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校长都感慨不已。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高职教育不再是过去的“丑小鸭”,而是正在成为舞台中央的耀眼主角。
起步时期职校被戏称“技院” 社会不了解职教
1990年前后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为珠三角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现代化企业,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然而,当时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打工仔”、“打工妹”,却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这时,高等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
但刚刚开始起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环境却非常艰辛。“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全国各地职业教育最低迷的时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仲文回顾道,当时,有很多工科的院校都改换门庭,惟恐避之不及地去掉校名中“职业”、“职工”等不受欢迎的字眼。
1993年,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招生的第一年。当年这所广东乃至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收80人,但最终却只招到了59人。“当时,很多人不明白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校有什么不一样,也弄不清楚的‘灰领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广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长告诉记者,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人把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戏称为“技院院长”。
曙光时期 高职院校在深圳诞生 颠覆性举动震动全国
1992年开始
正是在这种政府政策导向尚未明朗、民众对职业教育还缺乏了解的环境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艰难起步。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办和成立,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俞仲文回顾道,1992年1月20日,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几天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就一致决定在深圳特区成立一所培养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成立时起就与其它高校不一样,“不是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不是以学科为本位,而是按照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在当时看来,这些特色都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举动”,因此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当时,广东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谓的职业院校都只是一些成人、函授性质的夜大、职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陈瑞芳表示,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不仅推动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且还催生了一大批高职院校的出现,此后,广东和全国各地陆续诞生了一大批挂上“职业技术学院”招牌的高职院校。
加速阶段 院校数量翻倍 民办力量崛起
2000年前后
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珠三角各地,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高职院校不断出现。例如,白云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类院校,均是这段时期成立或变更校名的名气较大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之一。
产业升级急需技能型人才
“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很多生产制造类企业都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了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省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俞仲文指出。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白平也认为,短短十几年间,广东的高职院校数量从原来的寥寥几所增加到现在的70多所,根本原因在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
广东高职院校1/3为民办
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林润惠回顾,自2003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开始鼓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多年来一直在蹒跚前行的高职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
据记者了解,自2000年以来,广东省的高职院校数量从32所迅速增加到超过70所,在数量上翻了一倍多,很多民间资本也纷纷杀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例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大批民办高职院校纷纷成立。截至目前,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已接近30所,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1/3。
现状 学生就业抢手 名校前来取经
2006年以来
林润惠充满感慨地告诉记者,1999年,前身为广东轻工高等专科学校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生1000人,但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仅有30多人;2006年,该校计划招生5500名,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上线考生竟达3万多人,“大量考生挤破头都挤不进来”。据介绍,去年该校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专科A线达40多分。对于这种变化,他认为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认可”的重要表现。
从“求人”到企业主动主门
“以前,高职院校想在企业建立一个校外实训基地,难度是非常大的,学校四处托关系、找人说好话都未必行。”林润惠告诉记者,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同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很多企业还纷纷向学校捐赠价值动辄几百万的先进设备和仪器用于在校生的日常实践,同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训中心。例如,去年有一家外资企业,就一次性向该校无偿捐赠了价值1400多万元的先进设备。
本科名校上门“请教”
更让他感到兴奋的是,不仅企业都改变过去的傲慢态度,甚至不少名牌大学也开始“放下架子”,纷纷跑到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院校来“取经”了。
“现在,不但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名牌大学派老师前来交流办学经验,从内地慕名前来考察的本科院校更是一拨接一拨。”林润惠告诉记者,“而在前几年,这些都是当时简直想都不敢想的”。
企业直接上门“要人”
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欢迎程度也日益提高。
俞仲文地告诉记者,1996年,当该院的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时,绝大部分企业的人事经理还不明白职业技术学院是什么样的学校,更不清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是干什么的。
无奈之下,学生在求职时只能“厚着脸皮”向面试的招聘主管表示“先让我进来,试用一下就知道了”。结果,因为这些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现在,那些原本一副拒绝姿态的用人单位不但不让学生走了,而且还主动跑到学校来要人,甚至表示“你们的毕业生,有多少我就要多少”。(杨启蒙)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