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省级复赛的民族民间舞第三场复赛中,由铜仁地区选送的男子群舞《永远的船号》艺压群芳,获得了第三场复赛的最高分,从而也拿到了晋级决赛的通行证。较之当场比赛的其他节目,《永远的船号》没有华丽的民族服饰,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没有精致的背景音乐。但就这样一个舞蹈,却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在这个舞蹈的背后,究竟蕴涵了怎样的内涵,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昨日,记者采访了该舞蹈的编导老师卢慧、黄珍贵,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永远的船号》背后,那近乎要遗失了的文化。
黄珍贵目前是思南师范学校的一名舞蹈老师,他说,完全没有想到《永远的船号》能在民族民间舞复赛的第三场中拿到最高分,这太让人觉得意外和惊喜了。当初,我们大家都是抱着学习和观摩的态度来参加比赛的,没想到作品不仅一路从海选杀到了省级复赛,还在复赛中拿到了单场最高分,看到作品能在代表贵州最高水平的舞蹈比赛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大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永远的船号》
源起乌江走船人
黄珍贵告诉记者,舞蹈《永远的船号》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乌江边上的走船人。因为他的爷爷就是一名走船人,可以说他就是一名走船人的后代。以前,长期生活在江边的他总能听到熟悉的号子声,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动船取代了当初的木船。如今,在乌江的边上,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当初的号子声,作为一名走船人的后代,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为了唤起人们对乌江文化、乌江精神的记忆,为了让这样一种文化和精神能够得以传承,舞蹈《永远的船号》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有了舞蹈最初的构思,但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思路与演员、与音乐融会贯通,那是比构思更加艰难的一道题目。黄珍贵说,演员的年龄普遍都小,几乎没人听过真正的纤夫号子声。所以前期在准备音乐的时候,试图用创作的手法来完成。但是创作的号子无论怎么听都缺乏真正的情感。
后来,他想尽办法找到了一群已经年迈古稀的老人们,这群老人正是当年乌江边上真正的走船人。可在录制音乐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喊号子不同于唱歌,号子声都是即兴而发,并且根据不同的水流,喊出的号子声是不一样的,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最初录制出来的喊号声,虽然充满真实的情感,但却缺乏整齐性。对此,黄珍贵想了一个办法,由自己来统一指挥这些老人们,结果一指挥,号子声是整齐了,可喊出来的声音又干又涩,没有力度又缺乏情感。相比之下,前一次录制的音乐虽然不整齐,但却情真意切。最后,黄珍贵决定用第一次录制的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音乐。
音乐无节奏
排练难度大
音乐是解决了,但排练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因为首先演员几乎一半以上都是非专业的选手,再次年轻的演员几乎没有真实的看到过走船人的生活。无法去想象自己该塑造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为此,黄珍贵找来了许多有关走船人的录像、光碟,每天让演员长时间的来观摩和临摹,终于演员们在长时间的观摩中找到了感觉,只是为了这栩栩如生的感觉,演员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为走船人几乎都是趴在地上,演员们爬着排练的时间长了,几乎人人的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但是这个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舞蹈的热情。
黄珍贵说,与其他的舞蹈排练有所不同,《永远的船号》的演员在排练中没有节奏和规律的音乐,因为录制号子声快慢不一,节奏变化也不一。演员们在排练和表演中,只有在心里默默数着节拍来配合舞蹈的进度。也就是说,在这个舞蹈中,不能出现一个动作的失误,一旦失误,你将无法再接着往下跳。
在节目的最后,有一根硕大的纤夫绳子从天而降,所以演员们紧紧的围在这根绳子的周围,面露不舍。黄珍贵说,这样结尾,就是想用那根看起来已经很破烂的绳子让人们清醒的看到乌江的文化、乌江的精神就像那根要断的绳子一样,已经到了快要消失的边缘。
编导黄珍贵:
多彩贵州搭建交流的平台
虽然在排练这个节目时有着种种的困难和艰辛,但就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们拿到了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省级复赛民族民间舞第三场复赛的单场最高分。虽然拿到了单场第一,黄珍贵仍然非常的谦虚。他说,来参加复赛才知道贵州的舞蹈界真是强手如云,每个舞蹈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用绚丽多彩来形容这三场民族民间舞的比赛真是恰如其分。比如,第一场《岜沙邦哟生》,编导抓住了岜沙人的一个相形,通过精彩的舞蹈将岜沙人那份可爱和憨厚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了观众。而《银项圈》的编导,简单干净的利用了大圈套小圈的舞蹈手法,暗示了苗族人民像圆圈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民族精神。
黄珍贵说,自己由衷的感谢多彩贵州给所有热爱舞蹈的贵州人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既充实了自己、又展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