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并超脱于“富”的“人”
■ 张若渔
侠肝义胆的富人从来就没有灭绝踪迹,缺少的或许只是发现的眼睛。富人戴俊的义举震撼了古城,他为我们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那种经常脱口而出的“为富不仁”之词,很可能只是我们习惯性的偏见。
偏见自然有生成的土壤,但偏见终归是偏见。其偏差正在于,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整个富人群体脸谱化,从而遮蔽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即富人群体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的很多人葆有人性中所有的优点——— 善良、仁爱、勇敢、诚实、责任感、担当精神并不会因其“为富”而丧失掉半分。
戴俊在危难之时的路见不平一声吼是偶然的吗?绝不是。新闻告诉我们,戴俊平时为人耿直,在生意场上诚信经营,受到大家好评;事业有成的戴俊常年扶助家乡几十户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并在当地捐资助学,深受群众的爱戴。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他在彼时彼刻的大义凛然,深植于人性的良善和经久涵养的情操。如果没有这种善念的累积,断不会有那暗夜里的挺身相向。
也因此,当谈论有关“富人”的话题时,我们最好把“富”与“人”分开。“富”是指向资本的、物质的;而“人”是指向道德的、精神的。二者完全不是一个可以混为一谈、彼此绑缚、互相缠绕的概念。霍英东先生、比尔盖茨先生、戴俊先生已经通过行动告诉我们,“人”是独立并超脱于“富”的,他们并不会因为“富”而不“人”。那种“天下富人一般黑”的激烈论调,既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冒险,更是对我们自己的精神矮化,为智者所不取。
当然,富人群体之所以为公众所诟病,也实在是无风不起浪。从此意义上讲,戴俊先生的义举理应成为富人群体的榜样。这当然不是说要富人们都上街见义勇为,而是指他们手中的财富能更多地具有“人”的精神——— 人道的、人本的、有德性和公益性的财富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