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2日电(记者刘紫凌、魏梦佳)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一头刚满月的小江豚紧贴着母豚,调皮地摆动尾巴,溅起一片水花。
6月2日,这头小江豚顺利降生,成为世界上第二头人工饲养下出生的长江江豚。
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小江豚满月,说明其已度过脆弱期存活下来,意味着我国对淡水鲸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2005年7月5日,曾有一头江豚在水生所出生,那是世界上所有淡水鲸类在人工饲养下第一次繁殖成功,当时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当然也有置疑一次成功是否带有“偶然性”。但是,经过专家们的努力,现在又一头江豚降生了。
王丁说,幼豚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是比较危险的脆弱期,满月后就相对安全了。这头江豚出生并存活下来,证明在人工环境下江豚的成功繁殖绝非偶然,表明我国在淡水鲸类人工繁殖研究方面已踏上一个新台阶。
水生所的郝玉江博士介绍,一个月来,科研人员实行24小时监护,对小江豚的摄乳、呼吸、与母豚关系等进行观察记录。目前,小江豚摄乳、游泳、表层皮肤脱落等都很正常,与母豚及“哥哥”——第一头人工繁殖的江豚关系融洽。
郝玉江说,小江豚3个月后,可吃点小鱼,就更好养了。当然还要继续观察,防止其生病,出现消化不良、呼吸不匀等情况。
据介绍,长江江豚和“水中熊猫”白鳍豚一样,是我国长江特有的鲸类动物,也是世界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恶化,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存1100头左右,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
我国在江豚人工抢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水生所已人工饲养江豚11年,加上这头幼豚,现已拥有6头江豚。该所的王克雄博士说:“这已初步形成一个小型人工繁殖群体,我们正谋划建立长江江豚繁殖保护中心,以更好地进行繁殖、回放和监测工作。”
但专家同时表示,人工繁殖保护并不代表对物种的完全保护,其主要目的是对物种进行研究,防止整个物种的丧失。只有把物种连同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起保护,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保护。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