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2日电(记者刘紫凌 魏梦佳 戴劲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繁殖的第二头长江江豚7月2日存活满月。生物学家们称,这标志着中国对白鳍豚可能灭绝后的长江唯一鲸类——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成功,也意味着对淡水鲸类的人工繁殖研究技术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今年6月2日14时20分,一头雄性长江江豚在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内顺利降生,成为世界上第二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出生的长江江豚。
2005年7月5日,第一头人工繁殖的江豚在水生所出生,目前成长健康,这也是世界所有淡水鲸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次繁殖成功。
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幼豚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是比较危险的脆弱期,满月后就相对安全了。他说,如果说第一头人工繁育成功可能被认为具有偶然因素,那么第二头的繁育成功可以证明技术的“成熟”。
长江江豚和可能已灭绝的白鳍豚一样,是中国特有的鲸类动物,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大型通江湖泊,也是世界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江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
为保护长江豚类,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陆续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湖北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江豚迁地保护群体,每年有2到3头江豚出生,群体数量已增至30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工作,建立江豚种群资源库。
水生所郝玉江博士说:“我们人工创造了适合江豚自然交配的环境,仿真模拟野外社群结构,使江豚的繁殖处于自然状态下。”
两头幼豚的母亲是1999年从天鹅洲保护区引入的,已满9岁。科研人员将其与两头雄豚放在一起进行自然交配。
目前,水生所已拥有6头江豚,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人工繁殖群体。水生所目前正筹划建立江豚繁殖保护中心,以更好地从事江豚的繁殖、放归和监测工作。
然而专家认为,长江豚类的濒危趋势未获根本扭转,而是在不断恶化。王丁说,人工增殖和半自然环境下的保护并不代表对物种的完全保护,应该把物种连同生存环境一起加以严格保护。
专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缺乏节制,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和水利工徎建设等因素,已使长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程度已超出豚类所能承受的范围,难以支撑豚类的正常生存与繁衍。
生物学者王克雄说,近些年,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明显增多,被杀虫剂毒死、被螺旋桨打死和被鱼网勒死的悲剧频频发生,而大量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改变了豚类的栖息环境,使其面临灭顶之灾。
去年底,中、美、日、德、英、瑞士等六国的25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为期38天、行徎3400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未发现白鳍豚足迹,而发现的江豚也仅存1100头左右,比1991年骤减一半以上。
王丁说:“长江豚类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如果长江不能支撑它们的生存,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同是哺乳动物的人类的生存。”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