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淡化分歧 扩大合作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舒旻
素有欧洲“三驾马车”之称的德国、法国和英国相继完成了领导人的更替,曾由施罗德、希拉克和布莱尔主导的欧洲政坛正迎来新的“三剑客”时代。
英法德三国一向在欧洲乃至世界政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年前,美国主张用武力手段迫使伊拉克就范,而法德两国在希拉克和施罗德的推动下希望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双方的分歧一度激化,欧美关系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裂痕。
与施罗德与希拉克不同,默克尔和萨科齐是政治上的“亲美派”。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身处反对党的默克尔曾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看法,声称施罗德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并不能代表所有德国人,并指出美国是“保证世界自由的关键力量”。2006年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出访美国时也宣称,“我为法美两国之间的友谊而骄傲。”当这番言论在法国引发争论时,萨科齐坚持自己“无须为感受到最强大民主国家的亲和力而道歉。”显然,新当选的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都积极认同美国的基本价值观,这为弥合施罗德和希拉克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创造了条件。
相比之下,英国新首相布朗在对美政策方面表现得较为冷静。由于长期执掌英国国内的经济,布朗很少在外交领域发表意见。今年4月他与美国总统布什的首次非正式会谈仅进行了短短的45分钟。当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及这次会谈,布朗只是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为有机会与他进行交谈感到高兴。”由于布莱尔支持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政策受到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指责,布朗并不急于在英美特殊关系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热情。
抛开舆论宣传的表象,欧洲政坛的新“剑客”们并未在伊拉克问题上改变本国的基本立场。默克尔仍然坚持德国不会向伊拉克派驻军队的立场,萨科齐仅仅在反对对伊动武的基础上强调法国和美国合作的重要性,布朗则在最近访问伊拉克时保证英国将继续支持伊政府。究其原因,尽管新的法德领导人对美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面对国内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分歧,默克尔和萨科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背离本国原有的对伊政策。至于布朗,虽说他尚未与布什建立特殊的私人关系,但作为布莱尔政府的一员他一直是对伊军事行动的坚定支持者。
因此,新“三剑客”时代欧美关系的转机必然出现在伊拉克以外的政策领域。今年4月底在华盛顿举行的欧盟—美国峰会上,默克尔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首脑提出与美国建立“跨大西洋经济合作关系”。今年6月初的八国峰会期间,默克尔、萨科齐和尚未卸任的布莱尔又共同推动美国参与防止全球变暖的多边合作框架。布朗未能在八国峰会上露面,但他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也主张把美国纳入全球多边合作的框架。
现实表明,德法英三国领导人的更替为欧美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尽管短时期内双方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仍将存在,但长期来看欧美关系的主旋律将转移到跨大西洋经济合作和防止全球变暖等其他政策领域。可以说,一个以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为基础,以跨大西洋经济合作为动力,以欧美“有效多边主义”合作为机制,着眼于处理全球问题的欧美关系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