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卡银行更需讲信用
新闻提示
本月,有调研机构发布数字:截至去年底,中国信用卡发卡总量已超过5600万张,预计到2010年中国信用卡量将突破1亿张。万事达卡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20所大学中,24%的学生拥有信用卡。
招商银行在成都地区推出了一种信用卡,取名叫“耍卡”。一个“耍”字,倒生动地体现出信用卡持卡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双方都是在利用信用卡这个工具进行“博弈”,试图通过这个简单的金融游戏,获取更大的利益。
对于推广学生卡,对于推崇白金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过度的信用卡消费会刺激人的虚荣心,会引发恶性结果;也有人认为持卡消费能激励人上进。但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信用卡对人的刺激,与现金对人的刺激并无二致。如果争论永远停留在“道德”层次上,则会回避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信用卡游戏,实际上是银行在“耍”市场,在“耍”持卡人。
信用卡是人们用来向银行贷款的,这个关系本来很明了。但为了扩大市场,银行通常要想些招数,“耍”出眼花缭乱来,鼓动持卡者的消费欲望,并让消费行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说白了,在这场游戏中,银行是主体、是操纵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持卡人无论怎么聪明,都得在银行的规则范围内“斗智”。这场游戏,并不是完全公平的。
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都能看到银行在强调持卡人的信用等级,可能以后这样的评估还会被强化,甚至会影响持卡人的日常生活。但游戏中银行的信用,则在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着。例如银行对持卡人资料的保密责任、对遗失信用卡的保护责任、对网上交易的安全维护、对大量发卡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的防范,都没有比较明确的态度。再加上年费、跨行费用、手续费等等政策的不稳定,使用信用卡正变成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游戏规则在不停地变化,怎么着都是游戏的一方合适。
再过几年,中国的信用卡就要突破1亿张了,更多的人将在银行的鼓动下加入游戏。在带动全民进行的这场金融游戏中,应该让持卡人也有渠道参与到规则制定里,出台什么政策,也要让对手有发言权。总是自说自话,回避责任,不愿透明,想把卡“耍”得高兴长久,也难。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