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叔叔在中国战死 不回避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之间的一个敏感话题。在采访最后,《世界新闻报》记者就这个话题向道上公使提了几个问题,没想到他回答得很痛快。
“我本人没去过,但是我父亲去过。因为我父亲有3个哥哥,他们都参加了二战,有两个战死,其中一个是在中国战死的,所以我父亲去过靖国神社一两次。”道上公使回答说。
随后,记者又问他:“小泉任首相期间,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您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持什么态度?”
道上略加思索后回答:“前首相小泉去参拜其实不是想美化侵略战争,这是一个误解,应该澄清。”他认为,中国人、韩国人这样理解,日方也已经明白,就是说双方都已经知道这样做的性质了。“我想,先不管中国、韩国或者美国怎么说,首先在日本国内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理解,就是说自己应该先把它梳理好。”
包括外相麻生太郎在内的一些日本高官多次公开称,靖国神社并没有美化战争。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曾多次指出,靖国神社否认历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其中的游就馆是宣扬所谓“靖国史观”的核心设施。中方重申,日方必须切实认识到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采取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妥善处理。
两任公使性格大不一样
采访道上公使时,记者请他描述一下自己的性格类型,结果和记者最初的印象一致。尽管和他的前任井出公使相比,道上公使的性格偏内向,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工作表现。
据记者了解,在来中国工作之前,道上在日本驻韩国使馆政治部工作。当时,文化交流并不是他的份内工作,但在最近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曾经20多次应邀到韩国各大学用熟练的韩语演讲,获得好评。也许这正是后来道上获得升迁,并开始从事之前并不熟悉的新闻文化交流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接替一个表现出色的前任,您觉得有压力吗?”对于记者的提问,道上说,目前,日本上至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有这么多人在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派到中国的文化官员,工作压力肯定是有的。“不过,我很享受这种压力,我把它看作一种挑战。”
本月底,道上公使的前任、在华已3年多的井出公使将离任回国。问及回日本后的工作安排,井出笑着说目前还不知道。“是否会担任驻某个国家的大使呢?”记者问。“不行不行,我还太年轻。”井出摆摆手回答。他说,日本外务省规定,日本外交官一般要到55岁左右才能担任大使。“我今年才49岁。”
2005年9月初,记者首次采访时任日本驻华公使的井出敬二。联系采访过程的顺利和迅速让记者印象深刻。记者提出采访要求后两三分钟,井出公使就通过秘书回复说可以接受采访。记者写的两篇报道见报后,还被他收录到自己的一本名为《与中国媒体交往的方法》的书里。后来,这本书在日本出版。
井出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性格很外向,不像典型的日本人,外型也不像。他对中国媒体的采访“来者不拒”,而且通常会很快安排好时间。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