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政策调控要防“伤及”太多
■本报记者 张炜
成交量的萎缩,使得本周三的股市再次出现调整,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了2.14%和1.97%,盘内多次出现“跳水”。很显然,起源于“5·30”暴跌的调整,已经使投资者信心发生了逆转,甚至有的投资者开始怀疑牛市会不会因此暂告一个段落?
此次调整被不少人称之为结构性调整,因为调整中出现了“两极分化”,蓝筹绩优股与绩差题材股相比较,同期跌幅的差距很大。
A股市场存在“挤泡沫”的需要,是此次股市调整的主要原因。调整的“导火线”,则是政策因素。5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已经或即将经历加息、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利息税“减负”、发行特别国债、基金券商QDII“开闸”等,利空“炮火”非常密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密集的政策利空“炮火”,很可能伤及“无辜”。一些本来就没有太多“泡沫”的绩优股,同样出现了大幅下跌。例如,申能股份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分别是0.6267元和0.1815元,“5.30”暴跌后由20元左右跌至本周三收盘的13.95元,跌幅达30%。本周三,更有前几日在“两极分化”行情中走强的蓝筹股开始补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跌幅超过了4%。
之所以说政策因素引发了A股市场下跌,还因为近期国际股市与A股市场的表现存在差别。尤其QDII“北水南调”的预期,使得香港股市走好,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本周又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北水南调”中遭“抽水”的A股市场,只能是另一番景象。投资者更加担心的是,1.5万亿特别国债究竟如何发行,其“抽水”作用远远超过QDII。有市场人士提出,特别国债的发行,可能使A股市场“成也流动性,败也流动性”。
适当的结构性调整,是各方愿意看到的。一是抑制前期的疯涨。上半年,香港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的涨幅分别为9%和16%,而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的涨幅分别高达42.80%、88.75%。A股市场上半年的疯涨,让人担心其患上“疯牛病”。二是抑制非理性的过度投机。“两极分化”行情的出现,题材股、绩差股的暴跌,对投机是很大的打击。打击被抑制的原因之一是,上调了证券交易印花税,使得短线频繁炒作的成本增加。三是起到投资者教育的作用。管理层已经多次提醒投资风险,但只有一定的赔钱效应,才会使市场趋于理性,投资者趋于冷静。
不过,股市政策调控也应该有度。尤其当前股市即便不再出利空,也难逃加息、特别国债发行等压力。如果听任投资者信心严重滑坡,或继续“下猛药”,就可能出现另一个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即过度低迷而导致证券市场发展滞缓。有的专家显然对政策干预持有不同看法,例如,许小年在认为“股市泡沫已经相当大,并且开始破灭的表现”的同时,指出“政府既不应该哄抬股市,也不应该打压股市”。
若认为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是一件容易事,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判断。政策回暖会使大盘出现反弹,但有了之前的教训之后,由观望转变为积极参与将有一个过程。而投资者信心低迷的股市,是缺乏支撑的。因而,政策调控也要关注是否“伤及”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