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6日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不提倡媒体炒作“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上甚至有评论称:“教育部不提倡社会各界资助困难学生。”王旭明在今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这一说法完全是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
文章称,媒体选择最吸引眼球的点没错,但是起码得告诉读者某句话的前后语境,让他们自己做分析判断。
文章称,原文是:我们特别不提倡我们的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全国几百万,几千万大学生当中,这样的事可能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论是我们的大学生,还是我们的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发生这样的问题要积极促进,给他们解决,而不是炒作。通览全文,并不是“教育部不提倡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呀。
文章指出,教育部门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国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采取了一系列资助,帮助他们上大学,接受职业教育。现在在大学就读的困难学生,大部分都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这就是明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资助政策还没有覆盖到每一个人,也还没有覆盖到学生上学的每一个过程。在国家不断加大力度,完善政策的同时,社会各界的捐助支持必不可少。
文章称,但是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却是热炒困难学生之贫,热炒某些企业个人的义举之大。这些报道绝对应该,可当他们成为强势和主流之时,无疑会给受众带来某种误导。只谈成绩不谈失误不对,只看缺陷不看努力,也一样偏颇。
文章指出,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媒体多多,从传播方来说,各有高招,无可厚非;从接受者来说,分清真假,判断高低,必不可少。共同坚守的道德底线应是真实、准确。如果说“断章取义”尚属无知,那么“无中生有”则纯属无良。类似无良行为还包括在网上的谩骂、人身攻击等等。
文章强调,表达意见也是个人权利,只是所有的批评,应该建立在对事实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追求轰动和吸引眼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无益于讨论问题,改变现状。 (来源:综编)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