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景 |
记者串场:在香港回归前的十年时间里,大批的香港人变成了加拿大人、美国人、新加坡人甚至南非人,他们放弃多年的根基,带着毕生的积蓄,举家搬迁到异国它乡,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
解说:余先生跟妻子在香港的工作都非常忙,出于羊群心理移民后,对今后在加拿大生活,并没有认真的考虑过。
余文杰:我们只是在想去到加拿大休息一段时间,再慢慢去了解这个社会,认识一下加拿大的情况,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就再去融入这个社会工作。
记者:那就是说你想告诉我,你走的时候腰包里面是鼓鼓地去的加拿大?
余文杰:有一点点钱。
记者:一点点?
余文杰:一点点,足够生活了。
解说:有余先生这样想法的香港移民很多,因为卖了房子加上积蓄,每家几乎都有至少几百万港币,维持生计不成问题。
余文杰:我自己在加拿大,前后一共大概玩了大约九个多月。房屋又大,环境又干净,很清洁,空气又好,很享受。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三四月,是春天和夏天之间,天气非常之好,每天都是十几、二十度,很好的阳光,好像是一个郊游的心态。
解说:余先生和妻子都毕业于香港的大学,英语很好,语言不是问题,而像李先生夫妇父母那样的老人,他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记者:你父亲到了加拿大了以后,他在加拿大生活得开心吗?
李少琨:环境很理想。
邵婉怡:他们真的是把香港那些事情都先摆在一边,去到那边住。真是很投入外国人的生活,又去上那些移民班,去学英文。
李少琨:如果你要说温哥华,在生活中不会讲英文都行,你去菜市场买菜,很多都是香港,或者是中国的移民都讲广东话。你去银行,都有很多人是专门服务我们说广东话的,譬如说你去一些政府部门都会有,在很多地方都会有的,很方便,所以很多老人家都喜欢那个环境,生活都没有问题的。
解说:温哥华现在的华人有20万左右,占温哥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把温哥华笑称成“香哥华”,因为那里的香港人实在太多了,随处可以见到讲广东话的香港人,超市里的香港食品也琳琅满目。
记者:你在加拿大有没有感觉到你是一个香港人,中国人受歧视?
李少琨:受歧视我觉得没有,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很多人都是移民过来的,差别就在什么时候过来的。有些意大利人,欧洲那方面的,有些非洲,有些亚洲,个个都是从另外一个地方来的,有可能他就是早几十年,我可能是晚一点才来,基本上我说歧视就没有什么。
解说:移民流入地国家大多地广人稀,在香港最昂贵的房产在那些地方却便宜很多。黄先生的妻子坚持移民南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房子。黄先生原来是开猪肉铺的,他们一家在香港一直住在公屋里。公屋是香港政府提供给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家庭的一种廉租房。黄先生家的房子有三十多平米,住着一家四口人。
林惠萍:这个是孩子的房间。
记者:这是大女儿,小女儿,一人一(张床)?
林惠萍:对,小朋友住的。
记者:香港人特别会把小房子设计得很合理。
林惠萍:是啊,没办法啊,地方小嘛。这边呢,是我和我先生的房间。
记者:这是夫妻房,这个双人床就比一般的要小。
林惠萍:是啊。
记者:在香港住三百多呎(约三十多平方米)?
林惠萍:对。
记者:到南非住了多大的房子?
林惠萍:一万呎(约一千平米)在南非那边单是我的房间,都大过这套房,还有外面花园呢,住就真是很舒服,小朋友也开心很多,很多地方能让他去玩。
解说:在南非,黄先生一家花了四十多万就买下了一栋一千平米的别墅,而在香港,即使要买下眼前的这套三十多平米的公屋也需要一百多万。林先生夫妇是香港的中低收入阶层,投资移民南非时所申报的一百二十万有一部分是向亲友们借的,因此他们一到南非就迅速开始了创业。
记者:做什么?
林惠萍:餐厅,中国TAKE AWAY(外卖餐厅)。
记者:过去以后很快,这个中餐馆就开张了吗?
林惠萍:是,一过去就开了。
记者:那个餐馆办得怎么样?
林惠萍:都很好的。
记者:怎么样好?
林惠萍:都能赚到钱,我们全家人都可以够开支,够我们花销。
MV:《今天应该很高兴》伟业独自在美洲,很多新打算,玛莉现活在澳洲,天天温暖……
解说:香港移民最初到移民国时,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期,他们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但是香港并没有淡出他们的记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