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炎在“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上演讲 |
朱夏炎出席“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 |
朱夏炎北京论报业发展 党报集团媒体都姓党
(记者张学文 王珂) 7月5日,应人民日报社邀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作客人民日报社,为其所属报刊主要负责人授课;7月6日,应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邀请,朱夏炎又出席了“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就“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转型”进行了演讲。
北京之行,朱夏炎关于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发展的一些观点与思考,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
党报集团所属媒体都“姓‘党’”
新闻媒体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目的等问题。朱夏炎提出,在党报报业集团并非只有党报“姓‘党’”,集团所属报纸、刊物、网站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姓‘党’”。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指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党的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是中共河南省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全体河南人民服务。正因为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才能赢得全省人民的信任、信赖,才能真正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所以,绝不允许报业集团的任何报纸不顾社会责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猎奇招徕读者,以媚俗、低俗增加发行量,以揭露所谓的社会阴暗面搏取所谓的关注度。集团所属各媒体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服务河南人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宣传舆论阵地。
万变不离其“忠”
作为新闻传媒的一个类别,党报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党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朱夏炎指出,党报的改革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度,既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更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忠”。
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要求党报必须紧跟市场形势创新求变。 党报要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苏联《真理报》办报模式和理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以“高人一筹”的新闻创新实践,编采出符合群众口味、满足市场需求的新闻产品,并让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但万变不离其“忠”。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但党报不变的宗旨是忠诚,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就是要讲党和人民要说的话、想说的话,表述党和人民的观点和立场,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政治使命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我们要通过“变”,在“变”的过程中全面实现“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通过“三贴近”,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宣传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并将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读者,何谈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阵地?”
朱夏炎认为,在报业竞争的新形势下,党报如果不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就是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失职和缺位。“没有读者,何谈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阵地?”所以党报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环境。
2004年,河南日报进行改扩版时提出,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做到两个面向: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并确立了“高端、权威、民生、有用”的定位,制定了“抓好两头、堵住中间”的操作思路,提出了“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同行敬慕”的衡量标准。3年改扩版实践证明,河南日报不仅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同时发行量稳中有升,广告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报纸不仅是“新闻纸”,更是“观点纸”、“思想纸”
随着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时效竞争开始以分秒来计算,对此报纸毫无招架之力。朱夏炎认为,报纸今后必须从“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思想纸”,党报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亮明自己的观点,发出高端、权威的声音,以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做“为你选择、为你整合、为你评说、为你服务”的内容,给读者以解释、以启迪、以思考。
河南日报在改扩版中,通过向人民日报等学习的办法,相继推出了“何平”、“今日社评”、“中原时评”等评论专栏,在正确引导舆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中宣部、省委省政府的多次表扬,也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大河报的评论版加大了点评当日新闻的力度,牢牢把握住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解释权,社会效益不断增长,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惟有同情,才能理解;惟其理解,才能实事求是
当前,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一些都市类报纸中颇为流行。针对此,朱夏炎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定要打破这种“乌托邦”式的想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认为,新闻是现实世界的记录和反映,而现实世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纯粹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而不带有丝毫的个人观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新闻事业本身就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根本无法脱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意志。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即便不喜欢,也得按照对象的实际情况去把握,而不能将自以为是的东西强加于人。“惟有同情,才能理解,惟其理解,才能实事求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河南的一部分,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是河南人的组成部分。河南的兴衰荣辱,河南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不仅身在其中,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河南的过去,我们要“同情之理解”;对河南的今天,我们更要用满腔热情和全部力量去推动发展,使河南变得更美好、更富裕、更和谐。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