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婧 朱文娟
实习生
张蕾 “这个饮料也太不经喝了,喝了没几口怎么就没了?”入夏,不少细心的消费者发现,现在的便携式饮料越来越不经喝了。记者日前走访市场时发现,今夏各种饮料竞相“瘦身”,原本以500ml为主打的饮料,净含量基本跌至500ml以下,而零售价仍基本维持原价。“这样被侵犯权益,消费者在长时间内都不一定能发现得了。这才是最大的危害。”市消保委法研部副主任唐健盛这样评价商家悄悄将饮料瘦身的行为。
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附近的好又多超市发现,尽管外形依旧,但是康师傅冰红茶、冰绿茶的容量已经由原来的500ml变为现在的490ml,由于差别只在10ml,所以感觉并不明显。统一鲜橙多、葡萄多系列饮品则完全采用了新包装,瓶身由原来的直筒式变为苗条的旋转式,容量也变为450ml,但是它们的价格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对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饮料采买者,结果无人发觉饮料已悄然“瘦身”。一些超市工作人员也表示,自己并没有感到饮料价格有变化,对一些品牌容量上的调整也没有注意。对于“瘦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是成本高涨所逼。据他介绍,糖价以及PET瓶、易拉罐瓶等原料价格纷纷上涨,成本压力导致终端销售价格变相提价。
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消保委法研部副主任唐健盛。他表示,诚然,经营者有调整自己产品规格、重量的权利,但调整的动机是善意还是恶意就有待辨别了。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一般来说,商家调整规格的产品大抵有如下几个特征:属于快速消费品;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几率多;单位价低;消费者对这些产品已养成了长时间购买的习惯。“商家如果对这些产品由大包装换小包装,且没有正当的市场动机,我们不能不称这种行为为"偷偷的"了。”
唐健盛还向记者介绍,目前《计量法》正在起草过程中,上海市消保委也提出了商家恶意将大包装改小包装的这个问题,希望能在法律中得以明确并得到解决。唐健盛个人认为,判断商家改小包装动机恶意可根据以下四大标准:第一,商家不主动告知消费者,即没有在包装上或通过其它宣传告诉消费者该商品原来和现在的容量;第二,商品减少的分量不超过该商品总量的10%,这样不易为人发现;第三,改小包装后的价格比原来略低,但商家因此获得利润比原来高出很多;第四,新旧包装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
“可以说,一些商家利用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此来谋取不光彩的利润。”唐健盛表示,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长时间都发现不了自己被骗了,今天被骗,明天还可能继续买,这才是最大的危害所在。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