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在文化教育(包括考试领域)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因此,德国的大学招生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教育与科学部、州教育与科学部、各中学的“考试实施委员会”。国家教育与科学部的主要职责是颁布招生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意见,各州教育与科学部根据国家教育与科学部的基本原则、指导意见对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监督,“考试实施委员会”由各完全中学所设,负责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考试实施委员会”的主任,由州教育机构派代表担任,或者委任学校的校长代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
完善高考评价功能 根据德国《基本法》,德国教师均为公务员。中学教师作为“考试实施委员会”成员,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承担命题、组织考试、阅卷评分等事务。当教师为学生打分时,是按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其行政职责,而不是以教师个人身份给学生评分,也不是代表该学科部门、校长或学校打分,他们是代表该省评分的。教师作为一省的公仆,对其所给分数具有问责性,必要时甚至要在法庭上面对质询。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古代为防止科举中的徇私舞弊制定了一系列反舞弊措施,主要包括锁院、糊名、誊录等。锁院即在考选期间,锁院主司不得随便出入贡院,不得与外界(包括家人)见面或者有文字往来。考官出院的时间是在及第看榜之日。时间有时长达50天。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始于唐代的吏部试,宋代推广开来,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鉴于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在现在高考中,采取轮换式的监考老师分配方式,即A中学到B中学监考,B中学到C中学监考,C中学到A中学监考。这也是防止舞弊的一种做法。
在大规模的考试中,人们习惯了校外考试的一贯做法,对于让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打分的做法存有疑虑,是可以理解的。从德国的情况看,教师评卷的信度,可能不如校外评卷的信度高,但却可以提高整个考试的效度。另外,高考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弥补高考评价功能的不足,对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评价真实全面 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德国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生能否具备和学习掌握在日后生活中的能力,包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生活、参与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这些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德国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个别试题渗透了一些情感态度、人生观等。而教师平日里与学生朝夕相处,见证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轨迹和发展历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会比单纯的高考成绩更客观有力。
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高考试题的对象是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他们存在着性别、地域、性格、气质、风俗习惯、身心特点以及特长与缺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而德国高考试题的命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共性,又关注个体差异。这是德国高考能够顾及偏才、怪才、特长人才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并结合教育目标,对他们作出量体裁衣式的评价。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贴切的、个性化的评价结果,对高校选拔出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出发展性功能 德国高考把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作为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德国的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华中师大考试研究院 牛学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