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就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目前,河北省还有1962万人饮用不安全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如今,喝上安全水的邢台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联村集中供水的实惠。
今年,河北省将推广邢台的经验,整县推进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破解饮用水不安全难题。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工程返困问题,邢台从体制上、机制上大胆创新,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涉及面广,有些问题还是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县市、各部门协调联动、全力以赴,成为这件好事落实的关键。
当然,邢台市是在摸索中前进,联村集中供水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各地在借鉴邢台经验的同时也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
6月12日,南宫宋玉村宋志清家的水龙头哗哗流出了自来水,从此他家告别了饮用高氟水的历史。这一天,威县前高公庄村175户村民,清河双城集镇1万多人也同时喝上了自来水。
如今,在邢台市威县、沙河、隆尧、南宫等十几个县市,六十多个供水站正在紧张施工,五百多个村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十万余个胡同铁锹铿锵,百万米的自来水管道堆积成山。一场农村饮水革命正在邢台市展开。
“俺们天天盼着吃上好水,有了自来水管就像有了个孝顺的儿。”
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是邢台大部分农村百姓多年的梦想。长期以来,他们饮用的不是苦咸水、高氟水就是变质水。如今,他们终于要如愿以偿了。
南宫农民对饮水安全有着切身的体会。今年57岁的巩辛庄农民马志莲,这几年像个“玻璃人”,很平常的磕磕碰碰,就使她两次折断了胳膊。
在巩辛庄,像马志莲这样的有6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巩聚忠说:“巩辛庄村有220户,882口人,70%的村民都有关节疼痛的毛病。有关专家发现,问题原来出在井水上,井水含氟量高达4.5毫克/升。”国家规定农村安全饮用水含氟量最高不超过1.1毫克/升,这超出了国家标准三倍多。
南宫市水务局副局长杨宝会介绍:“由于近年来地下水位连续下降,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很高。南宫2/3的村,33万人常年饮用高氟水,含氟量在3至4毫克/升。学校里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高氟牙。”长期饮用高氟水,会损伤人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症,甚至让人丧失劳动能力。
今年,南宫市开始在全市铺开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一年实现高村等6个乡镇、16万人降氟改水目标,两年解决2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巩辛庄是该市第一批工程138个村中的一个。5月23日,该村管道连上供水站,马志莲是村里第一个喝上自来水的,她用颤抖的手掬了一捧水笑着说:“我以后骨头可要硬了。”
同样,在巨鹿、威县、隆尧、清河等县,50万农民感受到联村供水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鹿寻虎村冯祥辰的母亲离了拐杖就走不了路,提桶水也要儿子来帮忙。去年,她家通上自来水。她说:"俺们天天盼着吃上好水,有了自来水管就像有个孝顺的儿。"
抽水马桶代替了脏臭的茅坑儿,双桶洗衣机换成了全自动的,室外厨房搬进了室内,通上自来水的农户,有一半安装了太阳能……
威县今年要解决200多个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5万多农户家中的储水窖将要"下岗",70多辆穿梭在乡间胡同、拉着水罐子的拖拉机将风光不再。
威县小营村村民袁书申承包的一个机井,现在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邻村的卖水人王际河说:"原来我一天送十趟水,就得有十户在家等着我,一天什么也干不了,现在却快"失业"了。"
"联村供水户户通就是党和政府与民心的户户通。"
为什么邢台能大范围推进联村供水工程?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张济洲说:"最关键的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整县推进联村供水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仅靠水务部门一家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
2006年初,为推进新农村建设,邢台市四大班子成员分别带领有关部门,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到村入户调研。调查发现,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饮水难、饮水不安全。2006年初,邢台市有73万人饮用苦咸水,114万人饮用高氟水,2645个村、291万人饮水不安全,占邢台市农业人口的50%以上。
该市决定把解决农村用水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范围广、难度大,市里确定了"试点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先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巨鹿开始。
巨鹿县2005年财政收入不到亿元,一年内要投资5000万元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怎么办?该县连开三次常委扩大会研究,统一思想,决定要把解决饮水问题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县委、县政府成立了19个部门组成的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指挥部,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每个县领导分包一个乡镇。
该县整合水利、扶贫等各类农村饮水项目资金,压缩机关日常开支,挤出资金投入工程建设。每户财政补助100元。同时采取自愿捐、企业投、群众筹的办法,终于筹集齐了全部工程款。
为加快惠民工程进度,县电视台每周通报督察进度。规定率先完成的乡镇在干部考核中加20分。书记、县长一周三次下工地,每周一次听汇报,大到联村供水的整体规划、资金的筹集,小到一个村的管道线路、一眼机井都亲自过问,几乎是事必躬亲,全程督导。
该县只用了7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集中供水工程。
今年,邢台市委、市政府确定全面推广巨鹿经验,构建农村饮水保障体系。今年解决45万人,5年解决全市农村用水难、饮水不安全问题。市委书记董经纬强调:"联村供水户户通就是党和政府与民心的户户通。要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民生问题的中心来抓。"
市委、市政府4次听取水务局关于解决农村饮水难工作进度的汇报。市领导亲自参与制定具体工作细则。
很快,《邢台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方案》下发到各县市,同时组织制定了以县为单位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
《方案》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确立发展城乡联合、多村联合集中供水的建设模式,因地制宜联村建站,形成平原联片、山区联线的供水网络。坚持宜大联网则大联网、宜小联网则小联网,坚持新建工程与已建工程相结合,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20万人的联村供水工程。
"水变成商品才能形成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长效机制。"
"等着吧,这个工程长不了。历史上解决的不照样返困,又是个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有人提出了质疑。
面对质疑,邢台市不无考虑。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村打了机井,通了自来水,但因为供水设施坏了无人修,水电费收不上来,无人管理、配套设施不全等原因,造成过二三年有井不能用,有水吃不上的结果。柏乡县95%的村曾通过自来水,却超过60%的村用水不方便。威县有78个村水源井报废至今无人修理,14个村因经营不善不能正常饮用水。
邢台市认为,群众吃水返困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问题,要永久性解决群众吃水难,根本措施要引进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此次饮水工程要"二分建,八分管"。
实际的需要推动了体制的创新。各县市把原归属城建局的县城供水公司划拨到水务局。供水工程由供水公司承建,财政补贴和群众集资,全部划拨到企业,其余资金由企业垫付或向银行贷款。政府在工程建设中只起主导、协调、监管和服务作用。
供水入户前,企业与农户签订供水协议,明确责任主体和设施归属。供水公司负责投资入户水表以上供水设施,拥有产权。水表以下的管道、水龙头由农户投资并维修。
邢台市水务局局长王义章说:"水变成商品才能永久性解决群众吃水难"。原来的单村供水模式,农户不交或只交维护设备的成本费用。如今实行联村供水,水价由政府制定,每吨水费在1.5到2元,每吨水利润在0.1到0.2元之间。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英林介绍,这样的价格可保本微利经营,供水公司头两年运营可能会亏损,由政府给予补贴,其后供水用户多了可转亏为盈。
有了盈利,企业积极性高涨。威县供水总公司成立7家分公司,在工程建设中安装自来水自动化管理系统,供水过程实现远程无线监控,对全县31个供水站任何一部水源井的水压、流量进行准确操作。巨鹿供水公司购买了10台发电机,即便停电也可实现24小时供水。南宫供水公司购买了防盗磁铁开关井盖,安装了自动检测系统,可及时发现漏水、跑水并自动报警。
广大群众参与用水管理的积极性更是高涨。联村供水乡镇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等自治组织,农民在工程规划布局、水厂选址、工程设计、建设监理、水价制定等过程参与管理。
另外,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饮水工程管理办法》,把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水务部门成立农村饮水工程服务中心,公布"饮水工程110"电话,提供优质服务。各村建立管理章程,明确管理形式、管理主体和制度等。管理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后持证上岗,实行岗位责任制。
联村集中供水模式让许多已经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的单村供水村艳羡。由于用水户少,单村供水往往不能保证24小时供水。南和县郄村是邢台规划内的最后一个解决饮水难的单村供水村庄。该村6月2日通了自来水。村党支部书记郄雪林对笔者说:"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改成联村供水,实行公司化经营。只有各村连起来了,我们吃水才能垫着被卷儿睡觉——高枕无忧啊。"(通讯员袁春海王兴 记者 董广顺)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