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市水务局澄清关于“污潮”的说法,认为该说法不具科学性。汛期洪水下泄对上海而言是常事,上游污染物随洪水向下游移动也是必然的,一般污染物不会长时间停留,会逐步稀释,不会达到“污潮”的程度,不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
本报记者 吴晓青
市水务局:“污潮”说法,缺乏科学性
据了解,上海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主要有黄浦江上游取水口、闵行水厂取水口、长江陈行水库取水口以及各区县水厂分散的取水口。“近期,由于受梅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加大、沿长江水闸排水量大幅增加,对上海地区的相关河道和沿江取水口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个别取水口的氨氮值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这种情况每年汛期都有发生,今年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年”,即汛期潮水量大,污染物必然会相应增多,水质波动较往年略大。”昨天,上海水务局的有关负责人一再解释,目前上海饮水安全受到保障,出厂水的各项指标完全达标,但有媒体用“污潮”来形容,缺乏科学性。该位负责人表示,上海取水口水质短时波动属正常波动,根本不会达到“污潮”的科学定义。
目前,本市已落实了各项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水务部门已在黄浦江水源地设置7个连续监测点,主要监测水的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等,每4-6小时采集一次数据,一旦黄浦江上游取水口遭受污染,即启动黄浦江中上游的临江备用取水口或杨树浦水厂、长桥水厂等相关水厂备用取水口,切换原水供应。
已建青草沙第三水源地作为备用水库
一旦长江、黄浦江取水口发生污染事件,就会直接影响到上海的饮水安全,近日太湖、苏州发生“蓝藻事件”,不少市民纷纷对上海的饮水环境产生担忧。为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健坦言,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不缺水,但缺的是好水。此次长江上游的污染物增多,暴雨天气是一个关键问题。
“暴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控制。对于污染物的测定和评价,目前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界定,"污潮"是指污染物的量达到一定含量的基础上,产生了质变。”昨天,杨健教授分析说,当然这也是给上海的一个“警报”,太湖、苏州的“蓝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量变达到质变就来不及了。
杨健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检测水质的指标有两类,分别是有机物指标和氮磷指标,后者的指标含量一旦增多,就会导致水中的藻类植物疯长,逐渐形成“蓝藻”。目前,上海已开工建设青草沙第三水源地,作为备用水库,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完全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化解饮水危机。
汽车尾气排放最难忍受
哪里污染最严重?答案是:水。什么耗能排放行为让你最难忍受?答案是:汽车尾气。上海市质量协会昨发布的“上海市民节能减排意识”调查报告显示了这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借助上海市市民信箱的网络资源,以电子问卷形式共收集样本5067份,涉及本市19个区县。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认为当前最严重的污染问题是水污染,其次分别是废气排放污染、生活垃圾堆放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渣土等建筑垃圾堆放污染。而滚滚车流也给上海市民带来了烦恼,他们最难忍受的耗能排放行为是汽车尾气污染。值得欣喜的是,上海市民愿身体力行地来减少这一污染,被访上海市民中占14.6%的日常交通出行“自驾族”,半数以上表达了变换出行方式,采用“乘地铁/轻轨”和“公交”的良好意愿,以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
记者王婧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