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特大毒品加工基地被捣毁
海南边防总队刑事侦查队破获“6-3”贩毒案
海南边防总队刑事侦查队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于7月2日对梁常涉嫌贩毒案进行收网,抓获梁常等犯罪嫌疑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该贩毒网络进行深挖,于7月4日在海口市区成功抓获梁常的上家李墨及相关涉案人员,一举破获了我省罕见的“6·3”特大海洛因毒品加工基地案,并捣毁澄迈籍贩毒团伙一个,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
一个贩毒网络共分4层
2007年6月初,一名叫梁常的贩毒人员进入了侦查队员的视线,此人绰号“五爹”,海南人,家住海口市米铺村,长期从澄迈一名叫李墨(在逃)的男子手中购买海洛因,以及从一名叫王茗(重庆市人)的女子手中购买毒品添加剂“底粉”,并拿到海口凤翔西路某小区8幢1单元402房进行加工。梁常在海洛因中掺加“底粉”重新打包后卖给廖辉(男,海口人)、李芳(女,海口人)等人,再由他们在海口市区内的各大娱乐场所迪厅、慢摇吧进行贩卖。
7月2日上午8时许,王茗在海口市红城湖玉湖宾馆门口向阿莉(在逃)购买300克“底粉”,付给阿莉2370元,随后与梁常联系在府城中学大门口交易。11时30分许,两人在约定地点见面,王茗将300克“底粉”转手以2700元卖给了梁常。2日晚,就当梁常正在家中休息时,被破门而入的侦查队员当场抓获。
就在民警对梁常等嫌疑犯进行审讯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条重要线索,据犯罪嫌疑人梁常交代,一个名叫李墨的男子长期在澄迈县贩卖毒品海洛因、K粉等。获此情况后,刑侦队立即派出侦查人员奔赴澄迈展开调查工作。经核实确实有李墨这个人,并得知他的真实姓名及其贩卖毒品的事实。
随着侦查工作的逐步深入,侦查队员发现,该贩毒网络共分4层:第一层是向梁常、陈先(男,汉族,澄迈县人)提供毒品的李墨;第二层是向廖文辉、李燕、林曾、李财提供毒品的梁常、陈先;第三层是向小毒贩和吸毒人员提供毒品的廖辉、李芳、林曾(男,澄迈县人)、李财(男,广东省普宁市人);第四层是吸毒人员。
为一举端掉这个庞大的贩毒网络,侦查队韦队长下令:“对李墨进行密切监视,等待时机,将他及其下家一网打尽。”并向澄迈增派了人手,扩大了调查范围。
贩毒网络一举被摧毁
7月4日中午12时许,李财和林曾电话联系陈先购买60克海洛因,陈先立刻联系了澄迈“上家”李墨购买70克海洛因,并商定每克毒品价格485元,而陈先与李财商定的价格每克510元。
在接到陈先的电话后,李墨联系了上家阿军(在逃)要“货”,随后阿军就把“货”送到了澄迈仙屯村交给李墨。中午1时许,陈先与李财一起开车到澄迈县高速公路上的仙沟桥边,李财把24000元现金从桥上扔给已经等在桥下的李墨。在确认金额后,李墨就把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好的70克海洛因扔给桥上的李财,然后各自离开。交易后,陈先与李财一起回到海口,李财就把海洛因带回家里打包贩卖。
当天下午2时许,根据林曾的指示,李财又通过陈先联系李墨购买150克海洛因,李墨便再次联系阿军要了150克的海洛因。下午4时许,李财在红城湖路把77000元交给陈先,由陈先开车到澄迈县高速公路上的仙沟桥边以同样的方式把77000元交给了李墨,李墨把钱交给了一同前来的阿军后,李墨就带着150克毒品与陈先一起前往海口市红城湖路交给了李财。
7月4日下午6时许,侦查队员先后在海口市海秀路明珠广场将李墨抓获;在龙昆南路金竹园小区将陈先、谢祖抓获;在解放西路将林曾抓获;在府城镇三角池抓获李财;在凤翔路抓获李发;在秀华路抓获张菊。当日晚10时许,在澄迈县山海路口抓获莫馨。至此,一个潜伏在海南数年之久的特大海洛因毒品加工基地就被侦查队员一举摧毁。
爱美女子财迷心窍
步丈夫后尘贩毒
王茗是个非常爱美的女子,每次外出一定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因贪慕虚荣、财迷心窍,步丈夫的后尘走上了贩毒之路。
2000年,王茗就和丈夫一起来到海南。但两人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学历低,夫妻俩只找到了一些零杂工的活。2002年,随着儿子的出生,夫妻俩的生活更加艰难。此时,丈夫韦材想到了自己在酒吧打工时认识的一名叫阿莉的女子,她曾经说过想找个生意伙伴。于是,韦材便找到了该女子。在知道了所谓的“生意”就是贩卖毒品添加剂后,迫于生活的压力,韦材还是铤而走险。
在尝到了毒品交易的暴利甜头后,韦材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成为海口“有名”的毒品原料“大头”,而巨额的“生意”利润也让夫妻俩过上了“好日子”。今年年初,韦材因贩毒被海口警方抓获。
韦材入狱后,王茗只好靠以前做“生意”时所存下的“老本”来维持生活。但在丈夫“生意”红火时,王茗渐渐养成了挥霍的习惯。于是,没过多久,家中的“老本”就被花光了。
王茗利用前往狱中探监的机会,暗地向丈夫讨“生意经”。2007年7月2日上午,根据狱中丈夫韦材的安排,王茗通过电话先与上家阿莉取得了联系,并向阿莉要500克的“底粉”,约好在海口红城湖路的某宾馆门口进行交易。上午8时许,阿莉在宾馆门口把300克“底粉”交给了王茗,王茗当场付清了2370元的毒资。
“货”一到手,王茗立即打电话给梁常,问其要不要“货”,当时梁常正在忙,两人便约好中午再谈。中午11时30分许,已经谈妥交易价钱的两人在府城中学门口附近的某个报刊亭前进行交易。王茗把刚从阿莉那拿来的“货”交给了梁常,而梁常则把2700元的毒资递给王茗。
正当王茗拿着自己贩毒赚来的“第一桶金”在屋中暗自窃喜时,侦查队员破门而入,当场将其抓获,打碎了她发财的美梦。
憨厚“民工”却是毒品“大倒爷”
在海口凤翔西路某小区8幢1单元402房中,有个神秘的“加工厂”,这个“工厂”里面没有庞大的机床,也没有嘈杂的机器作业声,有的只是千斤顶、电子秤等简单的“加工”工具,以及一些用红、黑色塑料袋包装的“白面”。而这个神秘“加工厂”的主人,就是绰号“五爹”的梁常。
“五爹”乍看就像一个憨厚老实的“民工”,可是,在“道”上的“朋友”眼中,“五爹”不仅是个毒贩中“倒爷”,更是个贪心的贩毒狂。由于不是直接供“货”商,所以每次向上家购买毒品转手卖给下家的过程中,只能赚取每克5-10元的小额利润,而这远远无法满足贪心“五爹”的财富“欲望”。
为赚取更大的利润,“五爹”便在凤翔西路某小区内租了一个小房子,在里面开设了一个小型的毒品“加工厂”。“五爹”的“加工厂”的原料来路有两个:一是到澄迈向上家李墨购买的海洛因;二是向王茗及丈夫韦材购买毒品添加剂“底粉”。
“五爹”在“加工厂”里把买来的固状海洛因打碎磨细,按照“加工比例”打包零散卖给下家李芳、廖辉等人,再由李芳将海洛因进行重新打包,用吸管包装后剪成一节一节转手卖给吸毒人员。这样一来,“五爹”在转手毒品上所获取的利润就大大增加。
7月2日下午5时许,“五爹”在海口市汽车东站旁米铺村17号被侦查队员当场抓获,并在随后对其藏货地点海口市凤翔路某小区8栋402房进行搜查时,缴获了大量的海洛因、毒品添加剂“底粉”以及千斤顶、电子秤等工具一批。就这样,机关算尽的毒品“倒爷”终于落入了侦查队员为他所编织的法网之中。
落魄广东汉为“感恩”误入歧途难抽身
林曾,为人奸诈、狡猾,在贩毒交易中,其个人反侦查能力非常强。在旁人眼中,林曾是一个和毒品扯不上任何关系的平民老百姓,因为他不是一个“瘾君子”,甚至没有接触过一丁点的毒品,可事实上,他却是一个贩毒“巨鳄”。
那么林曾是如何在不接触毒品的同时进行毒品贩卖的呢?原来,林曾还有一名“黄金搭档”——来自广东普宁的李财。李财2006年来到海南。来到海口后,他找工作四处碰壁,因为他没学历、没技术,从家里带来的几百块钱很快便所剩无几。李财曾经想“打退堂鼓”——回家继续自己平淡的生活,但他又不甘心,也觉得没法向妻儿交代,于是只好留了下来。2006年底,一个机缘巧合,他结识了林曾。
林曾出手大方,不仅经常借钱给他花费,还不时带他出入高级娱乐场所,夜宿豪华宾馆。这对于举步维艰的李财来说,就好像遇见了“救世主”一般,于是,李财对林曾可谓是感恩戴德。正所谓吃人嘴软,林曾便借机让李财不时帮忙送点“货”,但从不告诉他“货”是什么,只要他保证“货”送到拿回钱就行,而且每次林曾都会给他数目不菲的“小费”。
时间一久,李财渐渐明白,原来林曾干的是贩毒勾当。可想抽身却为时已晚,而且在出入娱乐场所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渐渐染上了毒瘾,在生活和毒瘾的双重压力下,他只好在林曾的操控下不断地为其运送毒品。
于是,由林曾和李财组成的“黄金组合”便采用“门徒”式的手法来进行毒品交易。每次前往澄迈进行毒品交易,林曾不直接参与毒品交易过程,而是在“后台”遥控指挥李财(其通常都是单线联系,并频繁更换联系电话号码)与陈先开着车四处转悠,先把“脚泥”抖撂干净(防止被警察跟踪),再来到交易地点。接“货”人李财在桥上,送“货”人在桥下,李财先把打包好的钱款扔下桥,送“货”人确认钱款后再把“货”扔上桥。李财把“货”带回海口后,把固状海洛因打碎磨细,零散卖给下家或吸毒人员。在每次交易后,林曾都更换居住场所,以躲过警方的侦查跟踪。
可是再狡猾的狐狸也躲不过好猎手,林曾做梦也想不到,自进入6月以来,他自以为隐秘的“门徒行径”全被侦查队员尽收眼底。7月4日,侦查队员先后将林曾及李财抓获。
(文中所用人名均为化名)
通讯员 李海啸 黄世海 朱晨鹏 记者 吕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