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鹿四足青铜甗
卧虎耳青铜大方鼎
伏鸟双尾青铜虎
侧身玉羽人
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神人兽面形玉饰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长江中游青铜王国的风采,江西省近日决定在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大墓发掘地兴建青铜文化遗址公园。
悠久历史 鼎盛文明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赣江流域地区,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是片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的肥壤沃土。数千年前,勤劳勇敢的商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这一地区的新干县(旧名新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便已建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繁荣鼎盛的古代文明。
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笼罩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被取土修护赣江大堤的农民意外发现。后经专业人员科学发掘,在近40平方米的墓室中,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件,其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铸工之精,为我国南方地区所少见。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类,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类共38件,器类齐全,铸造精工,纹样富丽,造型奇巧。气魄雄伟的立鹿大甗,堪称“中华甗王”;重达11.4公斤的大钺,号称“中华钺王”;伏鸟双尾虎、双面人形神器,神秘莫测;造型秀巧的仿陶铜豆、成套的青铜农具,短剑、戟等武器,铙、镈等大型乐器都是同类器中时代最早的。虎纹是这批青铜器装饰的一大特色,鼎耳上多饰一卧虎,兽面纹作虎头形,曲内戈弯曲的内部也多作虎头形,伏鸟双尾虎形神器,更是让人觉得虎是当地人们所信仰的神物。这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我国“七五”期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文化内涵 极其丰富
新干商代青铜器群的发现,是我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研究揭开新的篇章,也为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揭示出众多的奥秘。
根据出土器物具有的殷商文化及土著文化特征,专家认为,这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既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浸润,具有明显的中原商文化因素;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应为当地的土著居民所铸造。特别是青铜兵器和工具所表现的地域性尤为明显,证明鄱阳湖、赣江流域早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原地区较早发展起来的青铜冶铸技术尚未影响到此的时候,这里就产生了早期的冶金术,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随着中原地区商代中、晚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原地区的先进铸铜技术也传入南方,而最先受其影响的是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则更多地保留自身的传统式样。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江西堪称“长江中游古代青铜王国”,是青铜时代又一重要文化中心。这批在当地铸造的青铜器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吴城青铜文化的内涵,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赣江流域吴城文化的分布、性质、面貌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鉴赏国宝 品察精粹
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是商代文物精品,具有极高价值,其中6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立鹿四足青铜甗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最大的连体青铜器,也是商代唯一一件四足青铜甗,器物庞大,气魄雄伟。甑鬲连体,相接处有箅托一周。甑盘口,呈台阶状,圆唇宽沿,大方形立耳,植于盘口上,深斜腹。鬲分档较高,四足中空,足上部呈袋状,下为圆柱形,足底外鼓。双耳外侧环饰燕尾纹,耳上各立一幼鹿,口沿外侧饰斜角式目纹一周,甑腹上部饰四组上下界以连珠纹的环柱角兽面纹,以细棱作鼻,圆角方形乳钉凸目,展体,尾上卷,背脊上饰刀羽状纹,三组兽面纹之间以勾戟状凸扉棱为界,下腹部素面;鬲通体饰四组浮雕式牛角兽面纹。
卧虎耳青铜大方鼎通高97厘米,重49公斤,形体高大,铸工精、纹饰美,同时期的大方鼎国内也只有几件。斜折沿、方唇,口沿之上立微外侈的圆拱形外槽式立耳,槽内有一道凸弦纹状加强筋,耳上各卧一虎,腹呈仰斗状,平底;柱足中空,与腹部相通,上粗下细,近足根处微鼓。鼎腹外壁除中间部位素面外,两侧边和下部饰排状乳钉纹,两侧边各饰一组省体兽面纹。
伏鸟双尾青铜虎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重6.2公斤,形似虎尊而又腹底不连,内空,张口,前露獠牙,凸目粗眉,双竖耳,面目狰狞,后垂双尾,尾巴上翘,背部伏一短尾小鸟,尖喙圆睛,昂首瞻顾。整个虎形躯体庞大,怒目狰狞,虎视眈眈,四足屈蹲,作半卧欲起式,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虎的威武形象。
双面人形青铜神器作中空的扁平形双面人首形,宽额窄颔,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双面均有内空的圆凸目,竖耳上尖,肥鼻,有双孔,高颧,张口,两侧口角上翘,露齿;头顶正中有圆管,两侧各出一角,角端外卷,下有方銎。
神人兽面形玉饰呈黄绿色,玉质莹润,琢磨光滑,作戴着平顶卷角高羽冠的神人兽面形象。正面中段琢出浅浮雕的神人兽面像,下额圆弧;整个兽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神人像,梭形眼,卷云眉,宽鼻梁,蒜头鼻;下半部分为兽面,长方形阔口,嘴角各露一对獠牙。
侧身玉羽人最富土著民族传统特色,通高11.5厘米,由地蜡石制成,棕褐色,蜡状光泽,无瑕疵,作侧身蹲坐状,两侧面对称。臣字目,粗眉大耳,钩喙,头顶高冠,冠作鸟形,以掏雕法琢出3个相套的链环;双臂拳屈于胸前,膝弯屈上耸,脚底板与臂部平齐;腰背至臀部阴刻出鳞片纹,两侧各琢有羽翼,腿部也琢出羽毛。套环与羽人系一整块璞料圆雕而成,工艺高超。侧身羽人玉佩饰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侧身玉人浮雕饰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其间的明显区别,比如前者的鸟形、尖喙和羽翼都是殷墟玉人所没有的,这表明南方古代民族在仿琢殷商玉器时,更多地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这是该地区远古土著民族鸟图腾和鸟崇拜的一种遗俗和变异。比之妇好墓侧身玉人浮雕,这件侧身羽人佩饰更多地具有神人意味,有机地把人、兽、鸟集于一身,想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