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燕通讯员 石 峰 昨天,六铺炕二区居民凌亚男早起感觉有点头疼,吃完早饭她直奔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
15分钟后,她见到了自己的老熟人——全科医生刘桂伶。经过诊断之后,刘桂伶为她开出了药方。
像凌亚男一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城居民选择在社区就诊。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西城社区门诊量为26万人次,占区属卫生系统门诊量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
为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近年来,西城区努力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区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社区医疗卫生站,保证居民步行15分钟能到达就医点。同时,通过整合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医疗与健康维护环状管理模式等措施,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新模式。
专家定期进社区巡诊
66岁的雷茂和今年总感觉胸闷,走路喘不上气儿。近日,他在老伴的搀扶下,走进了百万庄社区卫生站。
和以往不同,接待他的不是社区卫生站医生,而是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学斌。
经李学斌诊断,雷茂和得的是心肌梗塞,并且还没度过危险期,必须马上转诊。李学斌现场开了转诊单并联系了展览路医院,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展览路医院的救护车已经开到楼下。
西城医疗资源得天独厚。31.66平方公里的辖区土地上,聚集了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25家二级以上医院,并且绝大多数集中在5至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医疗资源密集程度居全国之最。
如何充分发挥辖区医疗资源优势,提高社区医疗的服务能力?今年4月,西城区与包括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协和医院在内的15家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协作机制。按照该机制,从4月1日起,这15家大医院的专家将定期到西城区48个社区卫生站坐诊,每人每年不少于15天。同时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大医院对社区医院转上来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4种常见慢性病住院病人免收挂号费,患者还可以持社区专用的检验申请单到大医院直接进行检查和化验。
据统计,4月1日至6月30日,15家二三级医院下社区巡诊人员达337人,门诊量为9975人次,其中有16名患者实现了双向转诊。
为更好地发挥大医院的资源优势,今年西城区还与人民医院合作,启动了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据西城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介绍,所谓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即以信息平台为支撑,对人民医院和与之毗邻的展览路医院预约门诊信息进行整合,急难险重病症集中到人民医院诊疗,常规病分流到展览路医院诊疗;共同体建成后,还可以实现远程预约转诊、远程专家会诊等功能。目前,共同体的信息平台已经建成,预计下个月将投入试运行。护士上门帮助康复护理
三里河社区70岁的张沛迟大爷去年9月突患脑卒中,导致右侧上下肢偏瘫,出院后,右手呈痉挛状,不能正常进食,右腿走起路来吃力地划圈。
上周,在社区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他弯曲的右手打开了,能简单进食,还能自己拄着拐杖,像正常人一样上下楼梯。“本来对生活真是没有信心了,没想到我还能恢复到这程度。”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对张大爷进行康复护理的护士叫衡庆英,来自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人刚出院,她就上门为老人做了一个肢体康复训练计划,前期每天上门帮助老人做十次左右约一个小时的训练,到后来,老人主动催着老伴到社区卫生站来做练习。
西城区残联初期为老人作了一份“生活不能自理”的康复评估报告;康复训练六个月后,残联的评估报告变成了:可以独立行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这种“评估—康复—再评估”的环状康复干预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需要社区康复的偏瘫病人。居住在月坛的偏瘫病人只要一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马上从复兴医院或是各社区居委会得到患者的基本情况。区残联评估组于患者出院后3日内对患者进行初始评估,社区护士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残联初始评估报告书写康复病历,制订康复计划并实施,并作康复记录;3个月后,区残联对患者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康复计划;6个月后,残联作康复效果终期评估,年底对显效病例给予康复人员奖励。
目前西城区形成以复兴医院为依托,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老年公寓为基础的社区康复三级环状管理网络,覆盖了月坛地区26个居委会,13万居民,并逐步向其他街道推广。截至目前,全区共为160例患者做了社区居家肢体康复。
19个社区卫生站成慢性病康复基地
这些天,70岁的潘祖成老人腰间挂上了一个类似BP机的小玩意儿。每天,老人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上面都会有显示;当老人运动量不足时,它还会发生响声进行提示。
“这叫肢体能量监测仪”,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站长李秀兰介绍说。今年,西城在全市首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大街南社区卫生站向辖区的200余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免费配备了这种仪器。社区卫生站通过监测仪,分析出患者饮食、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计算出每人的总消耗量,根据“量出为入”的原则,确定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再结合病情开出属于不同病症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
除了用“知己健康管理”软件能规范患者饮食结构和运动时间、强度和频次以外,社区卫生站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一对一的专人服务,对病人用药原则、用药剂量等药物治疗方案和戒烟、限盐、运动、饮食、情绪等非药物治疗进行个性化指导分析,从而实现对慢性病的综合有效管理。
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2005年西城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慢性病综合规范管理和全程干预服务,创建了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通过缩短医药费报销路径,扩大用药范围,取消乙类药品个人自负比例、规范服务等措施,为就医群众提供实惠和便利。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区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开,惠及4100多名退休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经过综合治疗后,糖尿病患者药费每月平均下降50元左右,高血压患者每月平均下降100元左右,并有86%的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今年,西城区将继续推进慢性病综合管理的试点,在数量上从原来的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到32家,在病种上,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性病的基础上再增加高血脂、高血脂症、骨关节病三种慢性病。在用药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药品种,对七种试点病的乙类用药自付部分报销比例优惠10%。届时,将有更多的社区慢性病患者受益。RJ204(来源:京报网-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