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是浙江省丽水市的母亲河,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这条母亲河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都有着取之不尽的新闻题材。浙江丽水当地一档杂志型的民生新闻栏目《瓯江报道》在开播之时,就认识到这一题材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4年,经过长期策划筹备,《瓯江报道》推出大型电视系列报道《穿越瓯江》。这一极富个性的大型原创策划的新闻采访活动历时9个多月,5个摄制组多头并进,采编人员爬高山、探源头、过溪水,涉及瓯江沿岸的近百个乡镇,探寻了瓯江的整条干流和五条主要支流,整个行程上万公里,连续发表了190篇报道。这组连续报道获得当年浙江省广播电视政府奖。
电视媒体的特点在系列报道《穿越瓯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并且策划组早在电视报道开始之初,就着手活动出书的各种准备工作,目的是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延展民生新闻栏目品牌效应。
2005年,《瓯江报道》在电视连续报道的基础上,再次组织精干力量对有关穿越瓯江的电视新闻和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浓缩提炼,认真编撰,结集出版《穿越瓯江》一书。同一资源以多种媒体形式延伸,体现了地方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即在瓯江流域走出物质贫困并开始走向文化复兴的时候,媒体人对瓯江乡土文化身份的认同作出了努力。
《穿越瓯江》一书的出版,成功地对新闻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深度开发和利用,而且,使《瓯江报道》的民生新闻品牌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以瓯江为核心深度开发的乡土文化新闻策划活动并没有到此为止。
2006年,瓯江的开潭电站开始蓄水,丽水市区形成了一个面积为5.6平方公里的南明湖。2007年,《穿越瓯江》这一品牌活动又推出“发现南明湖”系列新闻策划。在延续“穿越瓯江”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发现南明湖”把策划理念进一步提升到乡土文化认同的高度,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摄影、摄像、文字、美术等创作手段加盟,多“兵种”调动,全方位挖掘,共同发现丽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乡土文化资源散发出的持久魅力和产生的独特作为。
以最新的新闻理念为创新高度,以生活主流为报道责任,这些主流的民生新闻策划实践锤炼采编队伍,有效地做开、做大、做实、做深了民生新闻。《瓯江报道》与当地电视媒体的其他栏目相比,得到了老百姓更深的认同感,获得全市优秀栏目奖,其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也遥遥领先本土同类节目。
近年来,以社会新闻为主体,以城市平民为收视定位的民生新闻作为一支生力军,在收视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与娱乐节目、电视剧三足鼎立。这其中,民生新闻拼时效、拼现场、拼猎奇、拼煽情,各种各样相似甚至相同的奇闻逸事、事故火灾、市井纠纷等成为当下不少民生新闻的身份标签,这类民生新闻往往也被看成电视频道争夺收视市场的利器。在各地的收视份额竞争中,民生新闻虽然被各种质疑的声音包围,却常常还是高居各类栏目的榜首。
但是,一些民生新闻如此急功近利地攻城略地的后果,常常是以牺牲节目个性和媒体美誉度、公信力为代价,去追求短暂的泡沫似的成就感。有人打趣地说,只要看过一个城市的民生新闻,就可以知道全国民生新闻的模样。
就今年全国的“两会”来看,“关注民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4778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生其实很主流。因此,民生新闻的传播不应该是大同小异非主流的消息,而应该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在主流声音的表达中找到打破低俗和同质化的出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资源已经失去了唯一性,任何媒体很难以独家新闻取胜。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上,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新闻策划,能有效避免同质化,不断提升新闻含金量,打造出品牌栏目。
各个地方都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下,及时把握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可以策划和发掘出很多独家的新闻。这样,从选题上就掌握了独有文化资源的第一开发权,同时也就掌握了实现民生新闻提升品质,突破同质化的主动权。
瓯江长流不息,瓯江两岸的城市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从乡土文化资源的探寻开始,对瓯江的新闻策划活动也是常做常新,独特的民生新闻定位,使这样的民生新闻不但贴近百姓,有广泛的关注度,更主要的是在民生新闻同质化的突围中,实现了以乡土文化资源为核心关注点的民生新闻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样的探索实践,也为地方电视媒体如何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广电总台)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