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下乡让贫困生吃下定心丸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吴海鸿
12日,干旱已久的宁夏西海固迎来了一场透雨,给这片久旱的土地带来了许多生机。
咨询会引来了数百名贫困学生和家长们。他们有的赶了数百里地,有的则直接从工地赶来。
段军鹏是撇下在农贸市场上卖菜的三轮车前来参加咨询会的。他今年高考考了623分,报考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优异的成绩既给全家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忧愁:一个城市低保户的家庭,如何能够筹集到上万元的学费?
高考结束后,他便借来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菜筹集学费,但收益并不理想。他说,西红柿进价每斤8角,才卖1元,能赚什么钱?他希望在咨询会上找到自己上大学的办法。
实际上,许多“既愁学费,又不懂政策”的人都是抱着类似的想法过来看看的。一个名叫杨凤仙的女生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教育部工作人员的第一句话就让她吃下了定心丸:“如果你的家庭非常困难,你不用担心学费和住宿费的问题。”
然后,该工作人员又向她介绍了如何通过“绿色通道”,并表示,进校以后,有两个措施可以帮助她,一个是国家助学贷款,第二个是国家助学金。
在固原二中的咨询会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咨询者”——郭万福,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他是本地区的一名老干部,早上买菜时得知有这么一个咨询会,虽然家中没有考生,但仍赶了过来。他激动地表示,现在党和国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么关爱,固原人民非常感谢。
教育部财务司的何光彩处长表示,实行这个政策,中央确实下了大决心,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说,这次新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2007年半年就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是308亿元。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还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国家一年竟拿出如此数额巨大的资金来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建国以来投入力度最大、资助面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次。
当天的咨询会结束后,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又乘车来到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叫程儿山的村庄。
浩浩荡荡的队伍引起了当地村民们的好奇,纷纷站到山脊上看热闹。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支队伍将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们上大学的政策,送到这偏远的山沟沟里来了。
程儿山的何家虽然算不上一贫如洗,但也绝不富裕—两间土砖房,三孔窑洞,一个危窖,两头牛。除此之外,只有院子里挂果的4棵树,才让人感觉到有些繁荣的景象。
何家的大儿子何续怀,今年参加高考,考了556分。他明白,上大学是走出大山的出路。面对即将要交纳的各种费用,一家人却面有愁色。
这一家,唯一的收入是十几亩贫瘠的土地。雨水充足之年尚难维持温饱,何况这些年来西海固大旱。平时的生活已经够艰苦了,成堆的牛粪烧火做饭,常年的白开水煮洋芋面生活。每年开学初,都是父亲抱出一袋袋小麦换学费。但即使这样,他也差点在高一辍学了。好在学校减免了住宿费,又每年补贴生活费1000元,他才把高中念完。
面对困境中的家庭,教育部财务司的何光彩处长告诉他们,用不着太着急,然后向他们解释了国家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各项政策。
一项一项,何光彩介绍得通晓详尽,但何续怀的父亲何存禄却仍然心存疑虑。
何存禄最后说,要不,实在不行的话,就把两头牛卖了吧,可以卖1000多元。这两头牛,可以说是何家的立家之本。
何光彩立刻劝阻道,你不用卖牛,也不用卖其他什么东西。不用太担心!你按照政策一项项来进行。如果符合政策,又不能落实下来,你给我打电话好了!
省教育厅的同志也说,关键是要好好读书,好好努力。其它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和大学都会想办法解决,“没有钱,同样也可以上好学”。
何续怀安静地站在一边。有记者问他“民间的资助和国家资助政策,你会选择哪个?”他毫不犹豫地说:“我选择国家资助政策。国家培养了我,我将来要报答国家。”
何续怀的妈妈则眼含泪水,感叹道:“这下,我们一家头上的愁帽帽终于甩掉了!”本报宁夏固原7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