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街道的马瑞东心情十分愉快。不久前,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帮助下,他在洋桥国美电器商场找到了一份工作,摆脱了多年来的失业窘境,家里也实现了“脱零”。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北京市开展的“零就业家庭百日援助活动”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
截至7月10日,全市认定的10268户零就业家庭及14895名劳动力,已经消除9976户,共帮助14482人实现就业,分别占零就业家庭总数的97.1%和零就业家庭劳动力的97.2%。绝大部分区县已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针对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差的特点,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北京降低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劳动力享受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政策的年龄条件。城镇零就业家庭“3540”人员(男40周岁以上、女35周岁以上),通过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实现就业的,可享受最长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这一补贴原先只针对自谋职业的“4050”人员和灵活就业的“4045”人员。同时,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在享受市级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就业一年后又失业的,可再次享受相关的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政策。
为帮助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北京各区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挖掘驻区单位后勤岗位,使3492人实现就业。通过开发社区巡逻、残疾救助协管、城管协管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1527人。通过劳务派遣帮助696人实现就业。通过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2889人实现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北京还积极开展贴近式就业服务,具体帮扶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全市共培训零就业家庭劳动力1600人,其中1300人培训后就业。丰台区在开设的7个职业工种培训中,对169名零就业家庭劳动力进行了定向培训。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骨干作用,采取“一帮一”的包户形式,将政策、岗位、技能、培训等送到零就业家庭中,帮助79户零就业家庭全部“脱零”。
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北京市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帮扶机制已初步形成。各区县在对已认定的零就业家庭实施帮扶的同时,通过建立零就业家庭申报、社会认定的动态服务制度,及时将零就业家庭及劳动力纳入帮扶对象,做到“出现一户,及时帮扶一户,尽快消除一户”。4月1日以来,全市新增零就业家庭500户,通过及时帮扶,已经消除了398户,占新增零就业家庭的79.6%。(记者 王建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