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15名工科类博士,分赴全省各县市区任职。(《三湘都市报》7月13日)
博士从政,时有所闻。湖南一次性选派15名博士担任副县级职务,无论是时间、数量和级别上,都没占“鳌头”。
这意味着,从新闻学的角度评判,这则消息不新。然而,在一个习惯了官本位的国度里,成批量的工科博士集体从政事件,还是引起了一定社会反响。
非博士能从政,博士从不得政?非也。从整体上说,读书越多,学历越高,相应的视野越广阔,思维越敏捷。这样的群体踏上政坛,对一个国家而言,应该是有益而不是有害。那么,为何博士从政,以伯乐自居的组织部门兴奋不已,而民间的声音缘何流露出忧虑?问题出在哪里?确实有待辨析。
博士从政的忧,在于不符合国情。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数,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几乎微不足道。我们有句谚语:钢要用到刀刃上。当前,中国落后于世界,表面上看是经济方面的落后,其实,归根结底,落后的原因主要在智力资源的短缺。没有足够的高智力的人才,“科技兴国”,只能是一句空谈。这个最大的国情,客观上要求我们将人才用到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
遗憾的是,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并不是这么看问题的。他们忽视了国情,在选拔干部之时,恨不得把全国所有的博士都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以显示自己“重视”人才的政绩。然而,这些“官方伯乐”们,恰恰忘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所谓的“天”,可以当“自然规律”讲;所谓的“人”,这里可以当政府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方式讲。在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的今天,各级政府的组织部门,除非特殊需要,一般情况下,应该本着“人尽其材”的原则,优先将高学历人才安排到社会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去,而不是和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争夺博士。尤其是像湖南省委组织部这样一次性选派15名工科博士到县级政府部门挂职的做法,和白居易笔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的做法,有何区别?惟一的区别,不过是这15名被选派者是心甘情愿的而已。
一些地方政府“迷博”,一些博士“迷官”。如此“两情相悦”,怎不“一拍即合”?只可惜,这种“吸引”本身,是双方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公众“杞人忧天”,能算多余吗?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