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植物学博士,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
胡波: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重庆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何大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市环保局建管处副处长。
重庆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试验区将是什么模样?我们将怎么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也有不同的建议。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试验区三人谈”专栏,讲述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梦想。这些人群当中,有博士,有官员,有文艺明星,也有普通市民。
欢迎读者拨打本报热线966988,发表自己的见解。
何平:允许博士犯错误
何平认为,重庆成为改革试验区,是中央给重庆的一份大礼,也是对重庆此前工作的肯定。
该怎样建设重庆试验区?何平认为,首先要组织力量搞清楚几个问题:试验区的内容到底有哪些?有哪几个板块?我们要集思广益,征集各种金点子,然后坚决落实。不能等、靠、要,必须干、试、闯,当然不能蛮干。
“现在社会对博士还比较尊敬,也比较重视,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何平说,有的人认为博士应该只搞科技,即使搞了行政工作,当了干部,也是业务型干部,不能把握全局。这是一种误解。要真心使用博士,允许博士犯错误,宽容对待他们。
目前重庆博士对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基本满意。何平说,一般说来,留在重庆的博士在乎的是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和单位有没有感情,是不是心情舒畅。重庆要吸引博士,除了用待遇之外,还应该用事业、用感情吸引。
胡波:不要忽略软实力
胡波是一位女博士,研究高深的哲学问题。对于重庆成为试验区,她认为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她对博士在重庆的生活,有一些感触。
“一般说来,博士在重庆找工作并不难。可能难在双向选择,难在找到自己喜欢、满意的工作。”胡波说,她2000年从中国社科院毕业后,在重庆工作比较顺利。当初她的一些同学去了北京、上海,最近他们中有的来到了重庆。
和当年深圳等地相比,重庆吸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重庆目前的待遇,和全国其他大城市比较,有些博士的收入比较低。
重庆重视博士吗?她认为重视,但是不够稳定,没有长期的机制和全盘规划。1997年吸引一批博士生服务团来重庆后,就没再采取类似的大手笔。今后重庆要长足发展,必须改变这种现象。在引进博士时,应既重视那些能马上产生效益的应用学科,也要重视基础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文艺等,这是重庆的软实力。
何大伟:感情比待遇重要
“重庆已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不然我在北京呆了9年,为啥子会回来?”何大伟说。
何大伟是重庆人,在北京求学9年。“我不是回来享受的,我是回来创业的。”何大伟对记者说,他理解的创业不是做生意挣钱,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工作中。现在重庆的环保要实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创业过程。
吸引博士到重庆工作一般有三个因素:感情、待遇、创业平台。如果让何大伟选择,他将感情排在第一位,创业平台排在第二位,待遇排在最后。他说,政府目前要做的,就是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吸引人才。
首席记者 刘邦云 摄影报道